“阜平这些年变化可真大呀!”汽车驶过桥头,车上乘客由衷地惊讶和赞叹,让我在回家的上路感慨万千。十年前的秋天,我载着行囊也是从这里路过,开启漫漫求学路。回首车窗外河水潺潺,青山依旧,十年光景已是天翻地覆,向来没心没肺的我,对家乡陡然增添了无限留恋。家乡,生我养我的地方;家乡,魂牵梦绕的地方。
我的家乡阜平县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太行深山区,是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曾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首府所在地。受自然条件限制,阜平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缺少支柱产业,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贫困县。
记得小时候特别不愿意跟着父亲回老家,天气好的时候灰尘漫天飞舞,下雨天时道路泥泞不堪,碰到路窄的地方只容一车通行,遇上脾气暴躁的车主还得下车交涉一番。而现在却大是不同了,一条条柏油马路,平坦又宽敞。叔伯大爷家家都有小汽车,有的还不止一辆。当村干部的李二叔闲聊时说:“这些年你没回来过,好多事儿都不知道。老家变化可大了!”他伸出手晃了两晃,告诉我过去十年全县实施路网提升工程,每个乡镇都通了柏油公路,村村通了硬化路。这次回老家,确实眼前一亮,柏油路直接修到了家门口,路灯、景观树屹立路旁,既干净又漂亮。小时候回老家要用半天的时间,这趟几十分钟就到了。
不只是路,村子里里里外外的变化也很大。以前,村里有许多的石头房、土坯房,房屋破旧、矮小,有的像喝醉的人似的歪在路边,院墙里满是杂草。现如今这种房子早已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统一规划的易地搬迁居民小区,老乡们住上了新楼房,安全性、舒适性提升了,外表也更加美观了。每个村都有了垃圾站,安排了保洁员,村里已经看不到杂草丛生、垃圾乱扔的场景,到处是干净整洁的道路和生机勃勃的绿色植被,清澈小河里鱼儿们在欢快嬉戏,夜晚还能看到灿烂的星空。在这样的环境里,乡亲们的生活质量不比城市差,大家的精气神也来了,铆足了劲搞生产,家家户户有都了奔头儿。
还记得十年前青年如果不求学就要去打工,没有什么“中间路线”。乡亲们说起来就是“谁谁家的孩子考出去了,有出息了!”当时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人上岁数的居多。村里流传一句顺口溜,“人均半亩地,种点玉蜀黍,喝点糊糊粥,盼望吃大米”。十年之后的今天,早是另外一番光景了。十里八乡都在发展现代食用菌、高效林果、中药材、规模养殖、家庭手工业、生态旅游。大批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太行深山里跃动着越来越多的青春身影。村里有“等靠要”思想的人越来越少了,主动想办法、找门路、抓机遇的人越来越多了,很多人从过去的“我要吃低保”,变成了“我要找工作”。在“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响亮口号中,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了。
乡亲们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有了好收入,精神文化生活也开始丰富多彩起来。村里还组建了秧歌队、表演队、广场舞队,组织开展秧歌比赛、广场舞比赛等各种活动。县里开展文化下乡,建设了农家书屋,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传播社会正能量。在老家这天,正赶上中秋节假期,晚饭后村里小广场上音乐响起,大妈们跳起了广场舞,给夜幕下的山村增添了更多的活力。
车继续行驶在新修的柏油路上,一个个青砖灰瓦、精巧别致的小村落接连闪过,这一次真的被家乡的变化“闪”到了。农村之所以变得这么美好,是我们党对革命老区的深切关怀,我们党和国家脱贫攻坚政策落地的生动现实,是老百姓勤劳致富、社会各界万众一心共同努力的结果。生长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人生的每个十年都是站台,时间是呼啸的列车,时代载来满满的收获。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感党恩、跟党走,学好本领,为家乡的发展、祖国的富强发光发热,接续奋斗。我相信,下一个十年,我的家乡一定会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龚蓉梅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 张诺(2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