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余双江三次参与支教任务的动力。他说,支教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都不算是一个陌生的词,但实际上大学前对支教的认识大多比较浅显,真正明白“支教”二字的含义是要通过亲身实践的。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县支教生活中,有件小事让余双江久久不能忘怀。在云南山区,夜间停电时有发生。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学校特意给学生们准备了蜡烛,一些孩子为了让教室里更亮堂,也会从家里自带小充电灯。尽管已经被告知过这种情况,但第一次经历晚自习停电,余双江仍有些陌生和不知所措。他知道学校里的其他老师大多会在停电时让学生直接自由活动,隔壁班也传来了孩子们出去撒欢的声音。正当他想着要如何整顿班里的纪律,让孩子们专心继续晚自习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惊讶而触动。漆黑的教室里,孩子们有的打开自己带的小灯,有的点燃学校提供的蜡烛,星星点点的光亮充斥着原本昏暗的教室,就像在夜幕上,一颗颗亮起的星星。在这片“星空”下,不仅有孩子们求知的渴望,更有他们对美好未来无限的憧憬。
在光影下,孩子抓耳挠腮、前后翻动着作业本却迟迟落不了笔的动作变得异常明显。他走下讲台,发现难倒孩子们的是数学作业。余双江便尝试给孩子们辅导数学,从基本概念到简单运用的例子,从基础方法到作业习题的操练,孩子们听得都很入神。下课铃打响,他们没有离开教室,而是四五个人围成一圈讨论起了题目。因为解题还不太熟练的缘故,时间悄悄溜走,举灯的孩子胳膊酸了,其他孩子便自然地接过,隔壁班同学的欢声笑语都不能打动这群孩子。
余双江被眼前的景象打动,“我意识到这里的孩子学习成果不佳、积极性差,可能不是因为贪玩不愿意学,而是真的基础薄弱,需要老师多说、多讲几次,这也提醒着我对待孩子们要多一点耐心。”点点的灯光中,余双江也更加坚定了他想为孩子们带去些什么的愿望,他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告诉他们,“勐腊之外有西双版纳,西双版纳之外有云南,云南之外有中国”。
来到勐腊,余双江才真正了解山区里孩子们的学习条件、西部山区的生活水平,感受到中国最基层的面貌。“支教的事情没有什么伟大和轰轰烈烈,更多的是平凡的感动。”他衷心地希望,能在这群孩子心中种下一颗向上的种子,通过知识走出山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对外经贸大学学生 王欣瑜 本报记者 谢宛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