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3年02月0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悟画记之二十三

李公麟的变法(四):山庄新画法

王秉良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3年02月07日   04 版)

    灵秀所钟的人,往往也为造物所忌。就像大音乐家贝多芬偏偏患耳疾失聪一样,公元1100年,李公麟患了严重的风湿病,右臂麻痹,回到家乡舒城的龙眠山庄,隐居到死。

    龙眠山庄是他心灵的归宿,从1077年,他就仿照王维辋川别业的用意,开始营建山庄。山庄内有璎珞岩、栖云室、宝华岩等16景,他退休以后,就纵情山水,“肆意于龙眠山岩壑间”。

    李公麟画了一幅《龙眠山庄图》,让后世的人们困惑不已,让顶级的鉴定家也不敢下定论,这到底是真迹还是伪作呢?这和我们熟知的李公麟画风差别也太大了吧!

    这幅画笔法稚拙,比例失调,不仅和现实中真山真水差别极大,和他的《西园雅集图》比起来,也完全不像是一个人画出来的。画面空间拥挤、扭曲、冲突,人物形象粗陋、朴拙,山石树木荒率、图案化,和他别的作品纯熟、精致、和谐、流畅、华美的风格反差太大了。

    展开画卷,从右向左看吧。发真坞、芗茅馆等景致,就像简陋的示意图一样,几处围墙,围着一个草亭的立面图,山上和园中的树木一棵一棵等距排列,就像稚拙的儿童涂鸦一样。近处山路上站着一个拄杖的青年人,身量比园子还大。璎珞岩是在涂抹的一片墨痕中留白,形成网状结构,夹在山石中间,不知道表现的是什么东西。对照苏辙为山庄题写的一图一景诗句,我们才明白,原来那是瀑布受山石阻挡形成的网状流水。栖云室洞顶的老树,树叶画成组合在一起的向上箭头。宝华岩像半面树木年轮一样,原来画的是岩石褶皱形成的背斜构造。山洞、潭水边总是挨挨挤挤画着好几个人,这些人的形象,就像旧版书里的绣像插图,或者木板年画里的民间画风。

    我们需要换一种眼光来进入山庄了。首先,你得有超然的心境,敏锐的灵悟才行。请你在图画里缓步徐行吧,你会感知到,在这里,人心通透澄澈,万物和谐共荣。它虚幻而空灵,简淡而清幽,山石峥嵘崔嵬,树木蓊郁葱茏,瀑流喧豗奔腾。既生机勃勃,又玄寂空蒙。正如苏轼《书李伯时山庄图后》所说那样:“使后来入山者信足而行,自得其路,如见所梦,如悟前世。见山中泉石草木,不问而知其名;遇山中渔樵隐逸,不名而识其人,此岂强记不忘者乎?”

    多少人来到如今桐城的龙眠山,对照图画寻觅现实的山水,可是只能找到些影影绰绰的印迹。和充满意趣的画卷对比,真山真水倒显得庸常了。

    这幅画,是李公麟“自己造自己的反”,是一次深刻的变法,以至于许多人几乎要认不出他了。

    他这一变,让苏轼由衷叹服。他在《书李伯时山庄图后》中说李公麟“神与万物交,智与百工通”,称他“有道有艺”。苏辙也赞道:“此心初无住,每与物皆禅。如何一丸墨,舒卷化山川。”

    李公麟对自己的《龙眠山庄图》也非常珍爱。《宋史》中记载他的事迹,“雅善画,自作《山庄图》为宝”。对这样一位举世闻名的大画家,只提到了这一幅画,可见它对李公麟的重要性。

    从李公麟身上,鲜明体现了“先需得法,中需有法,后需变法”的艺术轨迹。石涛说:“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凡事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一知其经,即变其权;一知其法,即功于化。”

    他这一变,研磨“一丸灵异墨”,从王维《辋川图》里摄来精魂,把纯熟的绘画技法抛到脑后,用“忘我”来发现“真我”,在自己的画卷上纵横舒卷,禅山佛水于是宛然在目,龙眠山仿佛就成了灵鹫山。

    特邀编辑:董学仁

风景描述之中看到心灵成长
李公麟的变法(四):山庄新画法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