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3年02月0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诗歌写作课之十一

风景描述之中看到心灵成长

满堂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3年02月07日   01 版)

    宋宝颖/制图

    先来读诗。

    我选了一首《湖畔的水仙花》,作者华兹华斯,英国诗人,1770年出生,1850年去世。那时他80岁了,在他所处的时代,肯定是为数不多的长寿诗人。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

    在谷底与山峰之间飘荡

    偶然间,看见

    一片金色水仙开放

    在风中,在湖畔,在树下

    它们盛开,它们轻舞嬉笑

    连绵不断,像繁星灿烂

    在银色的河流里闪闪发光

    它们沿着湖湾的边缘

    延伸在无尽的方向

    只是一眼,我看见一万朵水仙

    欢乐中尽情摇曳

    荡漾的波光也跳着舞

    水仙的欢乐胜过水波

    在这样的伙伴身边

    诗人怎么会少了喜悦

    我看了很久,却没有珍重

    这景象带来的精神宝藏

    当我躺在床上不能入睡

    或心神空茫,或默默沉思

    这景象常在我面前重现

    我孤独时刻来临的福祉

    于是我的心里溢满了幸福

    和水仙一同悄然起舞

    这首诗的中文译本较多,许多名家译过,许多网友译过,读着都不错。一首中规中矩、并不复杂的诗,翻译之后的差别不大,只是看谁的用词更顺畅,语感更好些,符合那个时代读者的感觉。

    这首诗还有个流传更广的标题,《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我觉得这标题不错,一是因为那个时代,无题诗比较多,或者直接用第一行诗为标题;二是因为诗中的主角还是诗人自己,水仙花只是诗人回忆中的客体,让主角进入诗题,看起来更好一些。

    诗的前几段告诉我们怎样写景,后一段告诉我们怎样抒情。

    请注意这一点:写景和抒情都有身份限定。一个独自漂游的人,可以悠然自在地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他把自己比作一朵流云,暗示他排遣孤独、向往自由的心情。如果我们在初学写诗阶段,并且跟着华兹华斯学写景和抒情,领悟这些就可以了,已经有了挺好的开端:写诗时遵守自己的身份限定,还要争取把被限定的东西放大,写到丰富才好。

    可是,在这首诗里只能看到这些,离华兹华斯就差得远了。

    在他那里,有风景描述的诗大多是歌咏心灵成长的。

    比如这首写到湖畔水仙的作品,前面写景用的过去式,后面抒情用的现在式。作者看见风景的事情发生在过去,写诗的当下是对彼时情景的回忆。所以,整首诗的主旨就不是描述一个风景,而是描述一个诗人在回忆风景的过程。

    华兹华斯有个诗学主张,一切好诗都应该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也应该是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这首诗就是这种观念的实验。

    当时看到的,与现在回忆中的,这有什么区别呢?

    水仙的情景留在作者的脑海中,多年以后再想起来,水仙已经变了,是作者用内心之眼看到的水仙,所以就有我是孤独的流云呀、跳舞的花儿这些内容,想象出来,加入描述。

    有位眼力独特的欣赏家说,华兹华斯写这首诗,是个发现——遗忘——再发现的过程。作者通过回忆到天真烂漫童年时代发现的风景,滋养当下虽然成熟却有些麻木的内心,于是他以儿时内心没有的、成年内心才有的艺术和哲学的眼光,再次进入儿时的见闻,获得一种动力,也就是诗歌的灵感。这灵感在哪里呢?它在你用内心之眼看见了这件事物,同时也把内心完全融入其中的时候,才会像流星一样闪现。

    这种说法与华兹华斯研究者说的不一样。研究者说,这首诗是华兹华斯34岁时写的,看见水仙花是两年前发生的事情,不是童年时代的往事。如果是这样,前面欣赏家的说法还有意义吗?

    我们是诗歌写作者,对我们来说,那位欣赏家的话,只要稍加改动就好:

    ——回忆以前发现的风景,以当时内心没有的、现在内心才有的艺术和哲学的眼光,再次进入那时的见闻,获得诗歌的动力和灵感。

    至于以前看见的风景,是发生在两三年前,还是发生在二三十年前,都是发生在过去,有什么实质的区别?

    举个摄影创作的例子,让你更容易领会:我知道一位摄影家,他很成熟,每次拍摄风景都有优秀作品,在许多人眼里是大师级别。他有个习惯,挑剩下的底片都收起来,过几年再看一遍。那时候摄影家艺术和哲学的眼光变了,或许从中发现更好的作品。

    写诗的情况也有相似。你当时看到的景物,有的能引起你的强烈情感,也许当时就写出一首好诗;有的当时写不出来,需要过去很久,某一天回忆起来,成为一首诗的动力和灵感。

    这就像华兹华斯说的,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也应该是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很多诗人也说过类似的经验,但他们只是笼统地说,情感或感受需要过滤,需要沉淀,才会在某一天写出诗来。他们漏掉了“在平静中回忆起来”这个因素,漏掉了“艺术和哲学的眼光变得更好,才能再次进入那时的见闻”这个过程,漏掉了诗人本身的心灵成长。

    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告诉你。我的经验没有华兹华斯的经验更好。

    某年,我一个人去青海湖畔,那里的风景与华兹华斯看到的相似。他看到大片水仙花沿着湖畔延伸,直到无尽;我看到大片油菜花沿着湖畔延伸直到无尽,看到纯黄的油菜花,纯蓝的天空,纯蓝的湖水。那时我的强烈情感,也与他看到水仙花时相似,可是我不能单纯模仿他的方式写油菜花,那首诗就拖延下去,等待一个时间,我的心灵变化之后,也许会写出来。

    再问一次:为什么需要平静的回忆呢?

    平静时更容易领悟。

    华兹华斯说过,我们的生命中有若干个凝固的时间点。那些时间点卓越超群,瑰伟壮丽,让我们在困顿之时为之一振,并且弥漫于我们全身,让我们不断爬升。

    在追忆自然山水美好形象时,崇高的思想、雄浑的融合、心智和景物的活泼交往,都是华兹华斯诗歌特的长处。

    在《不朽的暗示:来自童年记忆的颂歌》中,他写道:

    为了早岁的情思

    为了迷蒙的往事

    它们,不论怎样

    总是我们整个白昼的光源

    总是我们视野里主要的光焰

    有它们把我们扶持,把我们哺养,

    我们喧嚣扰攘的岁月便显得

    不过是永恒静穆之中的片刻

    ……

    因此,在天朗气清的季节里

    我们虽幽居内地

    灵魂却远远望得见永生之海

    这海水把我们送来此间

    一会儿便可以登临彼岸

    看得见岸边孩子们游玩比赛

    听得见终古不息的海浪滚滚而来

    华兹华斯具有超过一般诗人的内在敏感,对诗歌有长时间的深刻思考。

    他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得到启发,诗歌是崇高的,是所有写作中最有哲学意义的。诗的目的是真理,不是个别的、局部的真理,而是普遍的、经常起作用的真理。

    特邀编辑:董学仁

王鹤:让美育走进更多孩子心中
童年的文化启蒙与认知从春节开始
风景描述之中看到心灵成长
老去的村庄(散文)
成为彼此“夜空中最亮的星”
《满江红》:悬疑外壳下的壮怀激烈
天欲晚,月明归否?(随笔)
浮生记(小说)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