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3年02月1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久违的小白杨(随笔)

石俊林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3年02月14日   15 版)

    2023年新年伊始,我专程去了一趟第一故乡——黑龙江绥滨农场,特意绕道15公里到老土山下十三连,那个我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这个生产队,现称“绥滨农场第13居民组”,无论称谓如何变换,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片地,但人员已几经赓续,大部分是垦荒第三、第四代和后续到来的新乡民,相识的已寥寥无几。生产队早期居民均已搬迁到场部集中居住,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家家拥有小汽车的小康生活。原来的房屋都被夷为平地,建起了水稻育秧基地,百栋塑料大棚巍然屹立,被白雪略加覆盖,半隐半显别具一格。

    屈指算来,我离开十三连已经42年了,从1969年10岁到此,于1982年调入绥滨农场职业中学,在此生活了13年时间。回眸故里,是这块富足的黑土地养育了我、是这美丽的山山水水滋润了我、是这里热情的众乡亲呵护了我,是这里坚强的党组织培养了我,时常梦回故里,感觉非常亲切。

    双脚踏上这片热土,思绪立马回到了四十多年前。十三连是1967年在老土山下开荒建点的,家父是1968年从10连调入的拖拉机驾驶员,1969年11月乔迁。我顺着十三连大街十字路口西行600米,就到了我家居住的老宅地。我的家就住在路边,是生产队最靠西边的住户,再往西走就是荒草地,那时,夜间野兽经常出没,光顾营区事件已是家常便饭。虽然住地原貌面目全非,但凭脑子记忆还是能够找到坐标。荒地再往西行150米,就到了生产队西部第一道防风林,此林宽五米、六趟杨树,南北长2200米,栽植的树木是快速生长的小白杨。当时,农场掀起农业学大寨热潮,农田地网格区化,基本上间隔800-1000米就要栽一道防风林,防风林大多是杨树,且为南北走向,林宽10-15米,树林两旁挖大壕沟。其目的是林带可以有效阻挡沙尘暴,壕沟可以阻断树根延伸到庄稼地,更主要的是可以排出内涝。现在,人们到东部垦区游览,如何区分农垦与地方村民的土地,你只要放眼望去,农田有林带的就是农垦土地,大地光秃秃的就是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这一点基本靠谱。但众多在此劳作过的人们,可能已记不清自己在哪个节点流下了辛劳的汗水,更说不准自己亲手栽植的是哪一棵树木了。

    久违的十三连营区西部首道防风林,46载后我又回来看你了。你久经风霜,傲然屹立,当年的小白杨已长成参天大树,为十三连的乡亲们遮挡了多少风沙。历经农垦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植树人大多离去,面对千变万化的人与自然,你几十年默默无闻坚守阵地、标明身份、不为所动、敢于担当,但只有我了解你,因为我与你有着更加紧密的关联。

    那是1977年春天,我被挑选到025号播种车组,以前我在015整地车组。此车长是连队机务权威王凤喜,他被人们尊为王师傅。王凤喜话不多,对于机车的使用与保养那是一手绝活。先说修车,他不用翻书,就能把拖拉机各部件型号、编码、特征说清楚。调整各部间隙不用塞尺,只要他用手一提搂,就知道间隙有多大。尤其是给拖拉机对气门间隙,四缸发动机按1342工作顺序,八个气门按“排吸吸排、排吸吸排”排列组合,且吸气门与排气门间隙只差0.05毫米,王师傅用手能准确地摸出来,如果不服气,可以用塞尺校对,保准错不了。其次,他驾驶播种车时,无论田间有多少坑洼、大地号有多大的坡降,上千米长的垄头保准走出的是一条笔直路线,这一手绝活在全生产队叫硬。有的驾驶员开了一辈子车,就是走不直,打出来的堑,总是弯弯曲曲,还十分风趣地说,“种弯弯地不打弯弯粮”,为自己低端的驾车技术辩解。

    那时没有卫星定位,根本不知晓GPS是什么概念。为此,我跟着王师傅学车,深感莫大的欣慰,我私下偷偷问师傅:“有何诀窍能把拖拉机开成直线?”王师傅看我虚心爱学,他掏心窝子话告诉我:“开车时首先把自己身体摆正,目视前方,拖拉机操纵杆、指示标、堑旗三点一线,眼望远方确保它始终在一条直线上。如果原堑上出现小弯或地号出现偏坡,慢慢地往回找偏差,几个往返就能把垄打直。”

    我获取“真经”立即实践。机会来了,北大荒的四月,正是植树的最佳季节,在一个晴朗上午,队领导安排025机车去生产队西边起一趟大垄,下午农工班要植树。于是,王师傅直接安排我去完成此项任务。我立即驾驶拖拉机,挂上单台六垄中耕机,当时播种车是没有液压农具,均为牵引一挂三联播种机或三联中耕机,全宽10.8米,翻地牵引四铧犁等农具全靠人力操纵,风里来、雨里去,十分辛苦。我兴高采烈地在前面开着拖拉机,后面中耕机让同事入座操纵起落工作。我到达目的地从南端入堑,按照开直线车技术要领,自我寻找参照物,慢慢向北行进,尽量让机车履带在荒地上压出一直条线,然后到北端地头调转车身,瞄准坐标使机车缓缓入堑,鸣笛示意同事放下中耕机起落手柄,我全神贯注目视前方参照物,加大油门全力前行。机车在我手中乖巧听话,不偏不离,按照我的意念前行、前进、再前进。2000多米长的垄头,不到30分钟坚定地走完,特别是出堑时,前边就是主公路,已无坐标,我临时锁定一参照物,驾车圆满出堑,收起农具,停靠路边。回头自我欣赏首个作品,这六条大垄,犹如六条巨龙盘卧大地,好似生产队西部把门神,保佑全连老少平安。更为可观的是无论从任何角度观察,刚刚犁出的六条垄均为笔直的一条线,吾欣喜若狂,暗自庆祝我这位拖拉机学员,也能把机车开出非同一般水平,可谓学得一招艺,享用终身福。

    当天下午,农工班二十多人,拿着10厘米长的杨树条,欢声笑语地在垄上一米三株插条植树。杨树条是见土易活的树种,犹如众人所言:“北大荒黑土地插根筷子都发芽”。成活率极高,一年就能长五六十厘米,微风轻拂,树叶摆动,纷纷翻起白浪。由于近水楼台,我时常一个人去看看小白杨,亲近将来的参天大树,进一步说是欣赏我的劳作之美,六趟小白杨笔直成行、棵棵比肩、争先恐后、挺拔接天,象征北大荒人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能够在北大荒广袤的沃土上,用机车描绘出一幅美图,而且几十年镌刻深感欣慰。

    我默默地祝福这片防风林,曾经的小白杨,如今的参天大树继续久经沙场,见证历史,告诉未来。愿你永远矗立在十三连的西大门,我心中的丰碑,有时间再来探望你。

    责任编辑:谢宛霏

久违的小白杨(随笔)
我和姥姥的故事(随笔)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