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3年02月1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她陪我走过的路铺成了文字(随笔)

河南对外经济学院学生 胡皓彦(17岁)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3年02月14日   09 版)

    这些年写过的三本书捐赠给了图书馆,一个人背起行囊又独自走过许多地方。而这一切的梦想,现如今的成果,都是源于那年一个女孩的影响。

    六年级那年,因为一部电影而萌发写小说的想法。不知道是哪儿来的灵感,就想把自己的故事写成文字。虽然那时想法很天真,但却真正地做了起来。一只中性笔和一本厚厚的横格本,没有什么小说大纲和预设,想到什么故事就写在纸上。我的手有毛病,写字时有些颤颤巍巍,歪七扭八,常常使老师和同学都认不出来,但我还是将写作一直坚持了下来,有的字迹甚至过后自己都认不清楚。

    语文老师曾在课堂上朗读过我的作文,班里同学也想看我写的小说。由于字太潦草,同学认不出来我写的是什么。我突然有个想法:就是在班里找一个写字好看的同学,帮忙把我写的小说,字迹工整地抄一遍。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洒满的午后,下课时我羞涩地找到了我们班第一名的女学霸。我很难开口向她说出这件事,有些口齿不清地请求她:“每一个章节你抄完,我就会给你5块钱作为报酬,可以吗?”

    出乎意料,她很爽快地答应,而且笑着接过了我写的小说。自那以后,我们就像合作伙伴,我写一点,她抄一点,有时她还会帮我挑出来词语的毛病,挑错别字和修改病句。

    有一段时间自己突然不想写,但我看她抄得这么认真,还会找我要写好的稿子,我便不忍心去放弃了。也是因为她的坚持,我才有了继续写作的动力。

    慢慢地我获得了一些成就,那是来自身边同学和老师的认可。这是我第一次通过努力获得别人的赞许,但我从未有想过成为一个作家。最初的情感,是用一支普通的笔去叙述平凡。

    上了初中,我和她在一个学校。她成绩比较好,分到了实验班,而我因为成绩平平分到了平行班。上了初中,学习节奏变快,但她仍然愿意抽出来时间帮我改一些文章。从初一开始我用笔记本电脑写作,我会在课间的10分钟把写好的文章送到她班级门口,喊着她的名字。她也欣然接受,课间完成作业后,便帮我圈画错字和不通顺的语句。有时,还会在文末写一些鼓励的话。

    她修改得很仔细,有时还会给我提出一些建议,指着A4纸上的文字,说出她心中的想法。我们互相会送给对方一些小东西,明信片上写着相互鼓励的文字。

    我们的关系停留在文字上面,那是一段只发生在校园里干干净净的感情。

    疫情暴发的那段时间,我在家里整理我写过的文章,并且慢慢学会排版和设计插图,历经很长的一段时间,完成我人生中的第一本书。书不薄也不厚,像一本很常见的杂志,但却藏着她对我的鼓励与支持。把这本书交给她的那一刻,我内心满满的成就感。当时她甚至为这本书写了一篇读后感,简短的文字看起来意义非凡。

    初三那年,我们彼此都为了理想的院校努力学习。也仍然会保持作者和编辑一样的沟通,她依然还会顶着学习和作业的压力帮我修改文字。放学回家的晚上我们会在微信上闲聊,分享彼此在学校的趣事,也适当向对方发泄学习压力。

    今年暑假的中旬,我完成了人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初三这看似漫长的一年里,写作成了我的放松和乐趣。我仍然像以前一样,把一些写好的小说打印出来一章一章交给她修改。除去修改,她也还会写一些调皮的字句,当作小说里的注释。

    如今的我依然会翻过那一页页泛黄的稿纸,怀念那段时光。感谢她这些年的支持、鼓励与相信,这成了我写下去的勇气。在青春这段年少轻狂的时光中,能遇见像她这样的人是我的运气。毕竟坚持的人不多,而她却做到了。那些抄写过的文章,已经堆积在我卧室的某个角落。

    每当想起青葱的少年时代,是她为我写下的文字铺成了一条长长的路。

    责任编辑:龚蓉梅

照片背后的故事(随笔)
她陪我走过的路铺成了文字(随笔)
与鲁迅相遇(随笔)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