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3年02月2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悟画记之二十五

苏轼的三友(一):三益之友

王秉良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3年02月21日   04 版)

    1084年的一天,在离开黄州去往宜兴的船上,苏轼酌酒自饮,一杯下肚微醺之下,想起穷得叮当响的老朋友贾耘老,就画了一幅古木怪石图寄给他。附信说:“如果你们吴兴有好心人,能每月馈赠你三石米、两斗酒,让你终老此生的,你就赠给他(这幅画)。不然的话,就让你的爱妾双荷叶收藏保管着,等到添丁生男,再传给下一代吧。”

    2018年11月26日,香港佳士得拍卖大厅,一幅被鉴定为苏轼所作,但仍有争议的《枯木怪石图》以4.1亿港元落槌。这幅画,不知道是苏轼哪次酒后的戏笔,或者凑巧是送给贾耘老的那一幅呢。

    这幅画,第一眼给人的感觉就是有些怪,有些冷,有些荒寒寂寞,不近人间烟火。石头和枯木,整体看上去像是一个大蜗牛的变形体,石头就像蜷曲的蜗牛壳,枯木就像挺出的蜗牛身子。一丛矮竹,几根荒草,随意点缀在木石边。这种画风,和那个我们想起来就会“引起亲切敬佩的微笑”(林语堂语)的苏东坡,感觉实在不搭。

    明人袁宏道说:“坡公染翰,仅能为枯竹巉石。”尽管有失偏颇,但苏轼画枯木竹石是他独特的丹青标签,就像我们熟知的徐悲鸿画马、齐白石画虾一样。我们看宋代人的记录,苏轼的绘画题材,除了古木、墨竹、怪石之外,还有山水、雪鹊、人物,可见他是一个绘画的多面手。但他最得意、最自负的,还是枯木竹石。

    苏轼的侄辈何薳在《春渚纪闻》就记载,因为苏轼名气太大,经常有人求字求画。酒酣笔倦时,他总是画些枯木怪石聊以塞责。这就像当代的笔会一样,因时间有限,画家们就画点顺手、简单的梅兰竹菊之类。何薳家里就藏有苏轼所绘枯木和拳石丛竹两幅画,他还说苏轼画枯木竹石,故意与古今的画作体式拉开距离,是开创性的“自我作古”,“前者未有此体,是公亦欲使后人知之耳”。

    后人有很多题咏苏轼枯木竹石绘画的作品,也可见他画了许多同题材的画。上海博物馆藏的《六君子图卷》中,传为苏轼的《枯木丛篠》图,和《枯木怪石图》中的枯树形象类似。故宫博物院所藏托名苏轼的《偃松图》《古柏图》,也是木、竹、石结合的构图,松柏一样的虬曲盘错,只是长了叶子而已。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有一个大海叫作“苏海”,蛮珍海错,包罗万象,水阔天长。这个大海就是苏东坡。学术上,他是蜀学宗匠;论文章,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诗“苏黄”并称,填词“苏辛”并称;论书法,他名列“宋四家”之首;论绘画,他是第一个提出“士人画”概念,以与专业画家对抗的美术评论家和实践家。他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等见解,振聋发聩,让此后几百年的中国画家有了审美圭臬。

    他为什么偏爱画枯木竹石这“三件宝”呢?

    苏轼的好友米芾在《画史》里说:“子瞻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朱熹在《跋陈光泽家藏东坡竹石》中说:“东坡老人英秀后凋之操,坚确不移之姿,竹君石友,庶几似之。”

    苏轼在他表兄文与可的遗墨上题赞道:“竹寒而秀,木瘠而寿,石丑而文,是为三益之友。”

    可见,他从内心深处赋予了枯木竹石以人格和精神寓意。“三友”也可以看作一位朋友不同侧面人格的化身,也就是苏轼自己的心灵映像。换言之,枯木竹石,就是苏轼的自画像。

    特邀编辑:董学仁

在你自己的时代,唱你自己的歌
苏轼的三友(一):三益之友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