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3年03月0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青春雷锋为什么这么红

余玮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3年03月07日   01 版)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每当听到这老歌曲的旋律,脑海里便浮现那个面庞清秀、眼神清澈、笑容阳光、嘴巴甜、心肠热的小伙子——雷锋。

    这首红歌,曾经风靡全国的大街小巷,大人小孩耳熟能详,今天许多人依然随口能唱。少年时口里声声喊着雷锋叔叔,几十年过去还是叔叔声声不改口。原来,雷锋的名字永远留在春风里,与春天同在,一如他那不朽的、永恒的精神。原来,你我心中都住着一个年轻的雷锋,尽管他已离开60多年,但他的感召力始终镌刻在你我心中。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无论思想如何多元、价值如何多样、社会如何转型,无论你我是否渐渐白发,但依然没有改变你我对雷锋精神的追寻和向往,你我心底里的雷锋依然青春。

    20多年来,我以自己的方式找寻着雷锋。望城、武汉、北京、鞍山、辽阳、营口、沈阳、长春、铁岭、抚顺……我的身影与脚印与当年雷锋重叠着,邂逅着。他早年琅琅的读书声、驾驶当地首台拖拉机的倩影、雨夜抢救水泥的事迹、“好事做了一火车”的美谈……存贮在我的U盘里,收录进我的采访本上。

    黄菊芳,当年招收雷锋到望城县委机关工作的考察人。专访她时,我笑言老人慧眼识英雄,老人却说:“这是历史的巧合,关键是雷锋个人的潜质不错!”然而,可以说正是她成为改变雷锋人生航行的关键人。多次接受我采访的易秀珍一次次泪流满面,她动情地说:“雷锋给我的照片,我至今还保存着。那一年,雷锋当兵走了,我眼睛湿乎乎的,总觉得身边空空的,少了精神上的支柱,少了一个好伙伴。”在部队里与雷锋同一个班、曾开同一辆车的乔安山则对我说:“雷锋,娃娃脸,活泼、开朗。我俩没红过脸,他总是大哥般地设法帮我。他离开后,我在他的纪念日,总要到他的墓前跟他叨叨嗑。”

    从雷锋的亲友、师友、乡友、工友、室友、战友的深情述说中,我接触到一个亲近的、完整的、活生生的雷锋,遇到一个特殊年代符号之外的有情趣、有缺点、有温度的雷锋。存储我采访内容的U盘也沉甸甸的,沉淀下一段段红色的记忆。原来,他并没有走远,他至今影响着他曾经身边的知情人、见证者或接触者,使他们人生路上多了一份特别的力量,把自己当成雷锋生命的延续,“活成雷锋的样子”,用自己的方式学雷锋,成为雷锋精神的“传火者”。

    透过一帧帧照片、一个个故事、一段段细节,我感受到了瞬间中的永恒、平凡中的伟大、真实中的温暖,也看到成长中的印记、听到熟悉中的陌生、接受朴素中的感动。一个多彩的、鲜活的、立体的雷锋站在我面前,与我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原来,他并没有离开,就在我的U盘里,就在受访者的记忆深处,我们时而一起流泪、时而一起笑,一同拼凑出一个真切的雷锋。

    “殷殷七字一声雷,三月韶光百蕊催。扬溢馨香蜂蝶袅,平添颜色气神回。英姿化作无言柏,厚德承传独秀梅。语乃警钟行榜样,浊流尽涤绝尘埃。”60年前,一位伟人的七个字让一份杂志留下一个佳话。这七个字,让当期杂志曾行销近千万册。也正是这七个字的号召,开启一个春天,揭开一个全民学雷锋运动的序幕。雷锋在春风里微笑着向你我走来,与你我同行。他的名字跨越了历史,跨越了文化,跨越了国界,为不同时代、不同肤色的人们所敬仰。

    今天,“最美”成了雷锋的代名词或标识。其实,雷锋不单纯是个名字,他已成为一种精神。他也不再只是个名词,也是一个很中国、很雷锋的形容词,更是一个人人可学可做的动词。一米五四、不足百斤的雷锋,其实有着一个特别的高度让人仰视,有着一个特别的重量让灵魂更有分量,成为许多人期待抵达的精神世界的高度与重量。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日记里这读来滚烫的“雷锋之问”,是他对“人为什么而活着”的问题提出的系列式的问与答。其实,他用自己短暂的一生给了“雷锋之问”最好的回答,那就是——“活着,就要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甘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

    “雷锋之问”, 其实也是时代之问。人们一次次对照自己审视,在一次次检验中坚定信念、丰富自己、完善自己、积蓄力量,渐渐成为鲜活的价值观、有形的正能量,成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时代强音。看,越来越多的人用实际行动回答着、承继着、诠释着……

    走访“雷锋班”,我注意到每名战士都有一个日记本,第一页是雷锋参军后的首篇日记,第二页是雷锋的最后一篇日记,其余部分由“雷锋班”战士书写。日记穿越着,成为战士们与雷锋之间的精神链接。“雷锋!”“到!”这一报到呼应的喊声,喊了60多年。一茬茬战士把“雷锋传人”当作“终身荣誉”,把雷锋精神视为“传家至宝”,在强军征程上“扛着雷锋的枪”冲锋。事实上,还有许许多多不是战士又像战士一样组成的特别的“雷锋班”“雷锋团”,在你我身边唱响新时代雷锋之歌。

    又到一年一度的3月5日,各界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纪念着这位平凡却伟大的人,来致敬自歌声里、自日记里、自故事里、自纪念馆走出来的雷锋。一个甲子以来,一个普通的名字让亿万颗心同频共振,并以精神滋养着一代代的心灵,学与做渐渐融入日常、化作经常。原来,22岁的芳华可以成为永恒。原来,雷锋并没有走,他的生命在以另外一种形式在延续、在接力、在闪光,指引你我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本职做起、从点滴做起,将根深深扎入泥土,并葳蕤成精神的春天。

    3月到了,阳光暖暖的,风也柔柔的。有着春天般笑脸的雷锋没有走,他一直活在人们的心底。他那“一辈子”的奉献精神、“一颗心”的“傻子”精神、“一块砖”的敬业精神、“一颗钉”的学习精神、“一团火”的助人精神、“一滴水”的团结精神、“一线光”的磊落精神、“一把油”的奋进精神、“一家人”的鱼水精神、“一分钱”的节约精神,在新时代熠熠发光。雷锋之歌永远颂唱着,亿万个雷锋就在身边,共同烘托着万紫千红的春天。

    余玮,诗人,作家,雷锋研究专家。中国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等,出版《读懂雷锋》《寻找雷锋》《采访本上的雷锋》《魅力雷锋》《荣归》《只此青绿》《泡桐花开》《邓小平的最后岁月》等专著130余部。

青春雷锋为什么这么红
《雷锋之歌》始终震撼着我
顾城的《布林》是一首长诗吗
《北京的山》见证了什么
选择支教就是选择了责任
《去有风的地方》:理想在何处,生活就在何处
轮子爷爷(小说)
模拟(小说)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