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3年04月2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以志愿之光照亮成长之路

陈晓慧 本报记者 张晓盈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3年04月25日   06 版)

    研支团成员开展“七彩假期—科技趣味”活动。

    “从珠江河畔到雪域高原,一批批青年志愿者满怀热情,跨越万水千山,源源不断地将知识和智慧播撒在西部大地,为当地带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动力。”华南师范大学团委书记连泽纯在西部计划宣讲会上这样讲述着青年志愿者的动人事迹。从2012年起,华南师范大学接过志愿支教服务的火炬,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华师研支团”)志愿者的足迹已遍及广西、贵州、西藏等地。

    “华师是一所志愿服务文化和氛围非常浓郁的学校,青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已然成为校园新风尚。”连泽纯介绍说,目前,华师研支团已累计输出141名青年志愿者,服务时长达到75万余小时。

    一颗小小的核桃,被研支团成员林丹芸珍藏许久。在西藏昌都市卡若区第二初级中学里,林丹芸发现,有一个孩子非常好学,理解上却总是比别的同学“慢半拍”。在一次辅导中,林丹芸为这个孩子讲一个知识点,他听了很久还是不懂,但却非常执着,反复提问,林丹芸也耐心地给他讲了一遍又一遍,直到他明白。在林丹芸看来,这只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没想到的是,在她准备离开的时候,那个孩子突然拉起她的手,非常认真地看着她说:“老师,谢谢您。谢谢您没有放弃我!”当他松开手时,林丹芸发现,自己的手心里多了一颗小小的核桃,“虽然是一颗小核桃,但可能是他最珍贵的零食,他悄悄地给了我”。

    这颗小小的核桃,在林丹芸短短一年的支教服务中,凝聚成沉甸甸的使命感,促使她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支教期间,林丹芸一直在思考:我能做些什么?为我的学生远程提供什么帮助?于是,“紫荆云陪伴”项目应运而生,研支团成员依托学校网络教育学院的技术支持,为孩子们提供“一对一”免费线上学业辅导与陪伴。作为策划人之一,林丹芸也主动报名了项目,成为一名“云主播”,跨越千里为学生“送课”。两年来,“紫荆云陪伴”凝聚了1000余名陪伴者,“云主播们”云端守望。

    志愿精神在一代代华师青年中薪火相传,志愿服务的种子也悄然在海拔3000米的高原上生根发芽。

    一张独一无二的毕业照,刻下了研支团成员张一凡在雪域高原上成长的印记。当时,远在西藏支教的他错过了毕业典礼。恰逢陪同校领导赴藏探访志愿者,连泽纯特地从千里之外带来了一条红领带,并且专门安排了张一凡和校领导合影的“一个人的毕业照”。“这让我真切感受到志愿者是被学校惦记的。”张一凡激动地说。支教回来,他参与了“心晴热线”心理援助项目,继续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志愿服务。

    志愿精神与教育情怀在青年心中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林丹芸等志愿者,或毕业从教,或赓续志愿服务,带着更加澄澈的初心砥砺前行。连泽纯由衷地感叹,“志愿服务已然成为华师青年的青春气质,我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支教工作之余,华师研支团走出学校“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广西百色芒果义卖助学活动销售总额达22万元,所得全部利润为孩子们购买上学路上的“爱心包”。成员们通过“互联网+爱心助农+公益助学”模式,给孩子们带来了更多爱与关怀,也在社会服务中涵养了家国情怀。

    连泽纯还向记者分享了华师研支团在雪域高原“打怪兽”的故事。作为面向农牧民子女进行健康卫生宣传的志愿服务项目,“再见!传染病小怪兽”迄今已开展5年,曾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经过不断打磨内容,翻译、绘画、排版,历时近4个月,志愿者们编制出适合藏族地区青少年使用的汉藏双语彩色绘本。”第23届研支团成员丁泽淮动情地回忆着课堂上孩子们认真地阅读绘本的样子。该项目影响的不只是一群孩子,更有他们的家庭,甚至整个区域。据连泽纯介绍,在“再见!传染病小怪兽”的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吸引了藏族孩子们参与传染病防治学习,还加深了农牧民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友好印象。

    新一届研支团即将奔赴西部支教,华南师范大学为志愿者们开展了教学技能、班级管理、民族团结教育等专业培训,着力打造高质量的志愿服务队伍。“志愿服务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温暖的双向奔赴。志愿者要在服务中历练成长,更要成为孩子们前行之路的明灯。”连泽纯说,西部风景如画,乡村人情皆美,华师人的支教故事不止如此,在日夜流转的光影里,希望他们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以志愿之光照亮成长之路,续写最美的青春篇章。

    责任编辑:谢宛霏

以志愿之光照亮成长之路
做散播光芒的守护者
雪山脚下,做守护星星的人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