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又一次站在了一中路口,车水马龙根本不理睬我。
路口周边正在挖掘整修,北面杂乱的草丛变成了行知园,新兴路地下雨污分流23天的工期在灰尘和轰鸣中遥遥无期。傍晚独立于路口一片喧嚣的,是淡褪了耀眼朱红却有八分古雅气息的矮墙,它在这里从容地圈住了十分宁静。
新兴路,解放路,杏坛路,北关街,一年又一年,这些路口,我走了一遍又一遍,身影在此早已无处遁形。春夏秋冬,凌晨深夜,我看过一个又一个中年人站在路口目送,学生匆匆下车,走进校园;他们匆匆路过,少有回头。
穿越时光的漫漫走廊,倏忽百又十年。多少人在这里移动,在这里成长,在这里脱落。多少人在远处思念,在远处辗转,在远处回望。路口发生的事每天都很相似,以至于待了很久,却对周围一无所知。
于是今天我又一次站在路口,看着红墙,仔细摸索着这里的线索。
后来一切的故事,都是在这个路口开端。
二
漫漫长日,漫漫长夜,我站在状元石旁,穿越山核桃树旁行知楼打下的灯光,看到那幢石木结构的大石楼已被青苔沾湿,遥遥对峙的西关火车站汽笛匆忙,外墙长方形的石块在春风里翻动,上面写满了风雨,战争,坎坷和坚定。
1913年,新民学校的钟声在滕县北关敲响,一批又一批学子于此相遇,人生命运在时代洪流里的澎湃乐章就此奏响。
林则徐“开眼看了世界”,魏源要“师夷长技以制夷”,郑观应说“教育为立国之本”,孙文提出“四万万人皆应受教育”。这切切呼号,是一张良方——真正的知识和合理的教育,才是拯救积贫积弱中国的根基。
新式教育的风吹到了鲁西南这个县城。新民学校里开设中国历史、国文写作、普通地理、生理卫生、音乐体操、算学、教育学等课程,开设新民学校师范科,同学诸君所学中西兼顾,专业扎实,多不待毕业即受聘于新式学堂——用他们所学所知,回馈着当时的家和国。
斗转星移,寒来暑往,滕县的青年学生在战乱中一边上学,一边观察社会;一边向内走成长着自己,一边向外走关怀着社会。他们和狄乐播栽种的山核桃树幼苗一起坚定地成长起来,虽是那般辛劳,却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而他们所做的一切,便是“新民学校”之要旨。“新民”非西方改造社会的“革新”之意,而是走进社会,亲近他人,体察参与百姓生活,从而达成“明明德”直至“止于至善”。当时滕县的青年学生无疑走了一条正确的路——走出了校园,走到广阔天地中。他们像春日的汩汩荆河水,此时心中壮志汹涌难抑。
三
后来,走电焚毁了大石楼,也焚毁了刘威廉的心力,但这别致洋楼里面永不凋谢的人情和眷恋驻留了下来;乡绅黄以元为资助教育,慨捐校基,备见储才之诚心诚意;梁漱溟《勤学》的演讲,大家听得极为认真,那天师生团坐,疏星残月,悠悬空际,山河大地,皆在静默。
1938年,战火,还是燃到了滕县城,这一仗,中断了老城苦苦坚守的时光。
日军围困滕县,炮弹、炸弹在东关、南关、西关倾盆大雨般落下,这炮弹摧毁了城墙民宅,更在人心刻下了一道道深深的弹痕。
冲击波打得窗户轰轰作响,一片片房屋倒塌和焚毁,警报声在嘈杂中更显凄厉,空中遮住了阳光的黑尘无意飘落,落在了龙泉塔的挑檐斗拱边,落在了荆河水波间,落在了教室里课本的扉页上,也落在了每个人的心头之上……校园里弥漫的是亡国的气息,死气沉沉地在空气里游荡。
王铭章带兵苦守滕县城,保卫滕县的川军战士衣着单薄,但眼神中满是坚毅。师生们捐赠鞋袜,百姓送来大饼、馍馍、柴草,他们在怜悯川军将士,更是怜悯着自己。此刻民心觉醒,民众和川军战士一起,慷慨激昂,万众一心,绝不做投降的中国人。
唯有校园还能暂得片刻的和平,受伤的将士得到师生的救治和保护,失去家园的百姓在校园里的每个角落且作躲避。苦难交缠,将士们的鲜血,百姓们的眼泪,不敢忘却。
战火延烧的岁月,师生们奋力守护着这校园,守护着失去家园的生命的气息。坚毅,勤勉,不屈。这些蔓延到一中人骨子里的精神,此刻正在慢慢生发。
四
时隔百年之后,档案室里,纸张泛黄,却是吉光片羽;竖排繁体的钢笔字虽已字迹模糊,却闪亮着一中的灵魂和精神。我知道此刻翻阅的一段段历史,正是一中师生意气风发、生动活泼的日日夜夜。
礼堂里《雷雨》《年轻的一代》的对白,学校操场上声入云霄的众生合唱,体育课上男孩脸颊上的汗水,丢沙包时女孩转身被呼啸的风吹散的头发,都是生命的舞动。教室里老师生动的语言如江河般把汉文字流进了学生心中,秋季淮河上游洪水,皖北受灾,全体师生募集寒衣;每天下午广播电台传来全国教育的新闻消息,爱国卫生运动、抗美援朝精神学习开展得如火如荼;作文本的立志语段,一页页奖状和通报,还有那份录取榜单,诚挚地记录着当时少年和家庭的喜悦。
校园处处充满活力,一中人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各位先进同道,孜孜不倦。他们开拓着、塑造着——完整的生命,康健的体魄,美丽的灵魂,善良的心意,扎实的学识。
这些档案里的文字落在了我的心里,在阳光照不进来的下午,我看到时间在指尖上走过了百又十年,也看到房间里千千万万律动的身影。我们的第一次相遇,就使我感觉到一种充满力量的吸引。
五
我从路口走进了学校,铁树铮铮,海棠依旧,鲜艳的国旗在春风中飘扬。从百又十年的历史中一步一步走来,天空中没有盘旋着的恐惧,步伐里不再是无边际的颠沛流离。我们真是幸运的一代。
博学楼、砺志楼里,一双双明亮通透的眼睛在探寻着更远的世界,找寻着远处的灯塔和那个不易更动的目标。教学楼里处处涌动的是传承的气息,老师向学生们叮嘱着温暖的话语,这话说了三年,慢慢铺出一条路来,路的那头是过往万千的自己,路的这头是今天的自己。
过去的历史不能再生,但理想、誓言、专注、坚韧、疼痛、欢笑、眼泪、高尚、悲悯、热爱、傲骨在记忆里会永恒留存,成为生命的底色,让今日的我们仿佛也栖身其中。
教室里学生来了走,聚了散。河山万里,散居各地,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传递着一中精神的星火。可有意思的是,当他们面对人生问题,意图寻求答案时,便纷纷转回到这一中路口,在路口横纵坐标的交汇处获得生命的平静——或许是因为这里有悠长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还有百年又十年文化根基的稳定。
傍晚时分,解放西路远处的夕阳暖黄,余晖斜照在高架桥上。走出校门,站在路口,人来人往,匆匆忙忙,他们搭上不同的车,各奔前程,一中的精神,也拴在了每个人的心上。
责任编辑:谢宛霏
山东滕州市第一中学教师 马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