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3年05月1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漫长的季节》:把琥珀抛入生活的洪流

吉林大学博士生 王震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3年05月16日   05 版)

    在网剧《漫长的季节》结尾,当衰老的王响穿过一望无际的苞米地,映入眼帘的却是一条早已消失的铁轨,不久后远方传来了嘹亮的汽笛声,呼啸而过的列车上一闪而逝的身影正是青年时期作为火车司机的王响。时间的长河于此刻骤然倒转,我们真切地听到了暮年王响的大声疾呼:往前看,别回头。这声音既是剧中人物王响给自己几十年的追凶生涯画上的一个句点,同时也是导演辛爽为记忆中的东北写下的一个休止符。

    相信每一个看过《漫长的季节》的观众已经注意到了剧中那个格外明媚的东北。《漫长的季节》全剧都笼罩在一片明黄的光晕中,你可以将这片光晕称之为怀旧东北的魅力,那是由湛蓝的天空、凉爽的秋风、高大的桦树、密布的建筑以及喧闹的人群所组成的别样风景。辛爽曾经如此描述过创作的初衷,“过往大家看到以往的很多剧集里边或者电影里边对东北的描述,大部分都是比较冷、有雪,然后那种肃杀感。我们这次希望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我印象中特别明媚的一个东北。”《漫长的季节》正是从过往的东北印象中脱离出来,通过讲述时间对于王响、龚彪、马德胜等一代人的琢磨,勾勒出另一个想象之外的时代生活。

    《漫长的季节》开端便有一种能使观众心甘情愿进入剧集的魅力,这多半源于剧组对于网剧近乎电影质感的追求。许多评论都提到了《漫长的季节》独特的剪裁手法与流光溢彩的精致画面,三条叙事线路的交错以及备受观众赞扬的运镜、海报、音乐、构图也印证了辛爽对于剧集的精心打磨。这是《漫长的季节》得以爆火的前提之一,但是真正让观众对本剧有口皆碑的缘由则是该剧对于平凡人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我们通常所见的东北题材作品大多着重凸显东北人的典型特征,但《漫长的季节》显然别有抱负,没有满足观众对于衰落东北的阅读期待。事实上,它有意躲避了那种通过下岗工人悲惨境遇隐喻没落东北的路径。它关注的是大时代环境中个人生存的心迹,个人命运在时代洪流之下的无力以及人在变故面前的软弱和强大。该剧以王响的人生经历为核心,以王响追查儿子王阳死亡真相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将刑警队长马德胜、妹夫龚彪、一心复仇的沈默等人物一一展示出来。

    这样的视角决定了这部作品并非只站在工厂衰落的背景看东北,它的视角随着人物以及时间的变幻不断流动,通过对于案件的推理与侦破勾勒出一个别样的东北生活视野。

    我们能够清晰地感觉到,《漫长的季节》试图使每个人都成为人而不是历史符号,它重点展现了大事件下人们的日常和心理。因此,同样是面对下岗大潮引起的厂内纷乱,《漫长的季节》有意将殴打厂长的事件演绎为龚彪、王响为丽茹出气的冲动之举。而那个敢于怒斥厂内众人倒卖行为的王响,面对儿子王阳被人污蔑的处境,也不得不低下自己骄傲的头颅,那就是大时代里普通人的生活常态。《漫长的季节》试图使时代漩涡中的“个人”成为“个体”,剧中王响、龚彪、马德胜、巧云、傅建军、沈默,每个人物的眉眼音容都是清晰生动的,人物遭遇也并没有大多影视剧中那么有戏剧感。王响最初只是为了儿子的工作才积极表现;深爱沈默的王阳最终没有抛弃家人选择与沈默远走高飞;养子王北的出现也并没有抚平王响失去儿子的悲痛……那都是具体环境中人的选择,并不那么果断,也没有那么传奇。《漫长的季节》强调个人处境,强调的是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选择的“不得不”。

    《漫长的季节》是一部有着精神追求的剧集。辛爽在讲述剧名由来之时提到了一个人:“原剧本名为《凛冬之刃》,但是他一直不怎么满意。某次剧本讨论过后,班宇讲起他刚完成的一部短篇小说《漫长的季节》,于是这个名字连同班宇《漫长的》那首诗便被辛爽‘借用’”。班宇曾经坦言自己作为文学策划加盟《漫长的季节》剧组不是因为所谓的故事与案件,恰恰是他从辛爽表达里感受到的“一个人、一群人、一代人,时间如何从他们身上驶过,留下了什么样的痕迹”。班宇确实有着自己的精神追求:“在我的小说里,虚构成分居多,并非是要借此控诉或者发泄,相比社会命题,我其实更愿意对小说本质进行一些探寻。”

    班宇《漫长的季节》小说讲述的是母亲病危后三年生存期限的流逝,作家更加重视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动,略显诗意地描写了女主人公在苦难中缓步前行的故事。面对病重母亲的瘫卧在床、丈夫闵晓河的若即若离、情人小雨的捉摸不定,小说中的“我”如同海中的游鱼被囚禁在一片氤氲水汽中。尽管“我”的生活充满痛苦,但是对于“我”而言,人生瞬间的闪光仍旧充满希望。因此小说结尾,当“我”和两个小男孩把瘫痪的母亲推到海边,登上礁石一跃而下的我最终迎来了自己的顿悟时刻,“自己也许就是那条走失的鲨鱼,心怀万物,四处游荡,一次次地沉没,又一次次地跃起来。在空中时,我可以望见一条星星的锁链,掠过夜晚,照亮尘埃,浮在银河的边缘;在水里时,我看到了一匹会游泳的白色独角兽……”

    班宇小说中的人物往往都是在绵密的细节中展开了各自的日常生活,也就是在这看似无常而又变幻的生活流中,我们得以看见这些个体浑然不觉的窘迫以及不为人知的坚持。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小说中的“我”因为母亲的缘故与护工之子闵晓河展开了一段有名无实的婚姻生活,丈夫闵晓河从没主动问过情人小雨的事情,似乎不经意间达成了一种默契。这种默契在小说中暗示着某种现实生活的冲突,却因为被作者纳入了日常生活的表层之下,使得二人最后的离别变得不那么尖锐。实际上作者在小说细节的铺垫中已经传达了足够多的信息,他尽力描绘着生活的正常一面,甚至是幸福平静的模样,然后不时往其中插进孤独的冰凌。作者在小说一开始就清晰地告诉读者:生活并不存在所谓幸福的因果式解释,而更像某种扭捏的浑浊的混合物,如同小说最后我对于闵晓河离开的看法一样无可理喻,讳莫如深。如果联想到在小说文本以及影视剧中出现的那首诗歌《漫长的》:“打个响指吧,他说/我们打个共鸣的响指/遥远的事物将被震碎/面前的人们此时尚不知情……一小颗眼泪滴在石头上/很长时间也不会干涸/整个季节将它结成了琥珀/块状的流淌,具体的光芒/在它身后是些遥远的事物。”我们自然能明白,班宇抑或者《漫长的季节》剧组最终所追求的不外乎是借助时光流动中普通人的情感经历来书写人性的复杂与普遍。

    这样也就不难理解辛爽、班宇二人对于剧版《漫长的季节》的契合以及剧版《漫长的季节》在社交媒体上的好评如潮。无论是网剧还是小说,《漫长的季节》无疑都有着对于生活深处的思考,它们并不想渲染生活的痛楚与离别的颓丧,甚至有意让生存其中的每一个人物对于生活中具体的得失坦然自若。辛爽与班宇更关心的是人如何与生活艰难地相处,以及如何将人物外表的静默与内心的汹涌不动声色地糅合在一起,从而流露出一种对于情感力量的笃定。这种力量既涌向生活的质感也从中抽身而退,仿若在轻轻地请求我们相信:“生活给我们的永远比我们所需的更多。”

    责任编辑:谢宛霏

《觉醒年代》:收拾山河待百年
《漫长的季节》:把琥珀抛入生活的洪流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