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3年05月3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刘勃《世说俗谈》:藏在名士之“名”的背后

两司马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3年05月30日   03 版)

    魏晋之际,大名士嵇康被司马昭处斩前曾感叹,“袁孝泥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他曾想贯彻庄子逍遥避世的理念,远离政治漩涡,却最终做了心向曹魏的卫道士。而他更想不到,虽然他将儿子嵇绍托付给山涛时,就想到了嵇绍会最终入仕司马家,然而他却从未想到过嵇绍会为了保护司马家的皇帝而牺牲性命。

    八王之乱中,朝廷战败,晋惠帝左右四散逃亡,只有侍中嵇绍挺身保护惠帝,最终被杀。战事平息后,惠帝左右要取他的血衣去洗,晋惠帝说:“此嵇侍中血,勿去。”后世更是以“嵇侍中血”代称对忠臣的礼赞。这里嵇氏父子虽选择不同,但殊途同归都追随了自己的理想坚守了自己的信念,一个为曹魏殉道,一个为司马氏而死,荒诞中也透露着无奈。

    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残酷的王室内斗,黑暗的政治环境,给这一时期的人们留下了不小的心理阴影。人们曾说,魏晋南北朝就像中国的春秋战国一样,家族与贵族站在舞台中央,英雄与名士觥筹交错,在残暴与混乱中孕育着新生。但当我们细看这段历史时,那些细节仍然让人们感受到这个时代骨子里的恐惧。

    刘宋时期的刘义庆主持编撰了《世说新语》一书。其书中记录了自东汉末年至东晋时期的各种人物,既有英雄也有狗熊。同时,书中记录的内容并非如正史那般严肃认真,而是搜罗了大量名人逸闻趣事,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可谓包罗万象。

    这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志人小说,成书距今已有1500多年,内容故事本是建立在当时的常识上而写的。今人再看总是会一头雾水,只是人名称呼这一点就有不同用法,一会儿用字,一会儿用号,一会儿用官职,光是认人就会搞得读者兴趣全无。

    这时我们不妨看看文史学者刘勃的新作《世说俗谈》,这本书是刘勃解读《世说新语》的历史随笔集,他以“汉魏易代与始畅玄风”“竹林七贤”“中朝的浮华与梦幻”“江河之异”“绕不过去的老贼”这五章,将《世说新语》里的内容,按照时间顺序重新编排讲述。刘勃活泼风趣的叙事风格,恰恰符合原著的调性,一边讲段子一边读历史,给读者讲述这些简短精练的小文背后的真实,体会那个历史时代的真实面貌。

    鲁迅先生曾说《世说新语》是“名士教科书”。书中的确聚焦于名士身上,从他们的言行举止看这个时代,可以说“爱名”“慕名”是这个时代的潮流,刘勃在书中就讲述了一些当时的世家大族,以他们的故事诉说何谓名士教科书。

    “竹林七贤”中的王戎,是这七人中最小的一个,也是仕途际遇最好的一个。当年阮籍与王戎的父亲王浑做同事时,十五岁的王戎和父亲一起来,阮籍当时就对王戎印象深刻。直接对王浑说,跟你说话不如跟你儿子对谈,也正是阮籍将王戎带进了竹林七贤的圈子里。但王戎虽然有好家世,有一手清谈妙言,但随着他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与竹林名士们也逐渐分道扬镳。

    嵇康的死,虽然是司马昭下的手,但与钟会关联至深。而王戎恰恰和钟会走得很近,这也使得非常厌恶钟会的阮籍有所不满。直到嵇康临刑东市,王戎认识到自己要聪明地活着,要顺应时代,时代需要他做什么样的人他就变成什么样的人。自此,王戎在仕途之路上一路顺风,他为官把持着选官要职,坚决捍卫世家大族的利益,眼中只有门第,让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刘勃认为,正是王戎将魏晋时阶层上升留下来的最后一道门缝关死了。八王之乱齐王司马冏执政时,年近七十的王戎被任命为尚书令。当另外两王来讨伐齐王时,司马冏在商议会上向王戎要一个主意。此时,王戎只好说,您交出大权回去当齐王算了,虽然这可能是当时齐王唯一的选择。但齐王手下可不答应,说话就要王戎的命。王戎只好装作五石散药性发作,装疯卖傻,甚至一头栽进粪坑里。虽然,齐王见此不会再追究他的责任,但王戎对此也是心有余悸。

    王戎一手溜须拍马的本领加上他在名士界的威望,退隐已经是不可能了,当他短暂感慨当年与嵇康、阮籍、山涛等自由自在的时光后,又去了下一个执政者那里,重新穿上了官服。刘勃在这里隐喻地评价了王戎的一生,“和跳进粪坑的那天一样,王戎身上穿着尚书令的官服。这件衣服已经清洗过许多次,也许根本是重新裁制的,可却似乎仍然隐隐散发出粪坑里的臭气。”

    琅琊王家之所以长盛不衰,有赖于不断有人入朝为官且成为重要人物。比王戎小二十多岁的堂弟王衍可以说是“中朝名士”的领袖。王戎在朝中身居选官任官的要职,自然是大力提携这个同族小老弟。他向晋武帝推荐王衍时说:“未见其比,当从古人中求之。”这样的美誉,自然让王衍入仕的第一脚迈得格外漂亮。

    若说王戎是吝啬爱钱,那王衍就是虚伪爱名。在这个时代,你越是看不上名望,越是视政治如粪土,越是容易得到当权者的青睐。曾有人看中王衍的口才推荐他去做辽东太守,但王衍不敢去,害怕担责任,于是从此“雅咏玄虚”,这反而让他官越做越大。在时局变化多端的西晋王朝中,王衍最终选定了东海王司马越为他的合作者,在王杀王的乱战中,东海王逐渐突出重围。王衍辅助东海王,却没有收拾山河的心,而是忙着推荐王家人担任军事重地要职,似乎在为天下大乱做准备。

    尽管八王之乱已经接近尾声,但整个国家为此已经付出太多了,自曹操时期累积的那点基础,全被这场内乱消耗干净了。此时,没半点军事能力的王衍却被任命为最高军事长官,跟着东海王带着西晋最后那点家底,往自己的封地转移。途中,东海王病故,作为政权二号人物的王衍,尽管他多多推辞,但仍被架到了领导者的位置上。待到石勒大军追上这支队伍时,魏晋之际最残酷的一场血腥屠杀也伴随着王衍生命的终结。

    虽然更加戏剧化的情节中有石勒对王衍年轻入朝为官最后身居高位却不管世事的指责。也有后人认为,西晋的悲剧不应该由王衍负责。但刘勃认为,“王衍这些人占有巨量的社会资源,把持重要政治权力,却拒不负责的名士,肯定不会是雪崩时无辜的雪花。”并且在书中,从王衍的例子中为读者解释什么是标准的“清谈误国”。

    这仅仅是这个时代的一个褶皱,一道缩影,琅琊王氏自大孝子王祥发迹,到王戎、王衍,之后还有辅助晋元帝建国的王导,有大权独揽的王敦,还有书圣王羲之等人物。刘勃通过对历史的思考,对《世说新语》的解读,讲述了名士之名背后的贪婪、自私、懦弱、无耻、责任、热情和真诚,无数的好与坏,得与失,都藏在这个“名”中。这样一部与“名”关联至深的书,让人既能看见正史之外的荒诞,也能让人看到杂说背后的严肃。

    责任编辑:谢宛霏

季节流转中的故乡记忆
刘勃《世说俗谈》:藏在名士之“名”的背后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