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3年07月0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街巷上的叫卖声(散文)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博士生 张鑫(26岁)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3年07月04日   07 版)

    “卖茄子秧,青椒秧”“磨剪子嘞戗菜刀”“安装皮门帘,定做新门帘,回收旧门帘”“换油的过来了,油菜籽换油,黄豆换油”……街巷上传来各具特色的叫卖声,抑扬顿挫的腔调各具特色,听来仿佛是精心打磨的乐曲。跟着这声声叫卖,我的思绪也开始自由驰骋。

    小时候,村里街巷上的叫卖声远比现在丰富。村子的街道上总是来来往往地穿梭着很多商人,往往他们人影未到,只听声音就能分辨出他们的行当。如果是敲打着梆子,发出有节奏的“当当”声,那一定是算命先生。算命先生们往往患有先天的眼疾,所以他们总是拄着个拐杖。如果是拨浪鼓发出的咚咚响,那是走街串巷的货郎,这也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商人。货郎们往往挑着个木架子,架子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玩具、食品和日用品。如果街上突然发出“砰”的一声巨响,大家也不稀奇,因为这是崩玉米花的师傅在街上开工啦。孩子们听到后往往缠着父母,让他们从粮仓里取出几碗玉米,送到崩玉米花的师傅那里。很快香甜可口的玉米花便会进入孩子们的嘴里。如果街上传来悦耳的哨声,那就是卖牛奶的来了,师傅们往往骑着个自行车,自行车后座上绑着两个硕大的白色塑料壶,里面装着的就是刚刚挤出来的鲜香浓郁的牛奶。如果听到叽叽喳喳的叫声,孩子们同样会特别兴奋,他们知道,这是卖小鸡小鸭的过来了。刚孵出的鸡鸭幼崽被放在木筐里,小家伙们毛茸茸的特别可爱。孩子们对小动物充满了兴趣,往往求着妈妈给自己买上几只。但不幸的是,这些幼崽在孩子们的手里往往很难顺利长大。

    其他的商贩也各有特色。卖苹果的会拿着个喇叭,喇叭里传来录好的广告词:“卖苹果了,卖苹果了,香甜可口的红富士,吃一口就停不下来。父老乡亲们都出来买苹果了。”清明节前街道上传来的多是卖烧纸的声音:“卖草纸鬼票的”,他们也不多喊什么,只需这一句就点明了自己的身份,言简意赅。收鸡收狗的商贩也会在街上大喊:“收鸡的收狗的。”几个字就点明了自己从事的行当。春天,走街串巷的商贩中,很多都是卖庄稼秧苗的,比如西红柿苗、红薯苗、茄子苗、辣椒苗什么的,也有卖各种菜种的,比如豆角种、香菜种、丝瓜种、黄瓜种,这些都是农村人家必买的东西,毕竟种菜种庄稼是农民的本分。这些商贩也会拿着个喇叭,把录好的广告反复播放。各种叫卖声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烟火人间中最真切的生活场景。

    后来,我到北京求学。印象中北京是一个极其现代化的大都市,然而一次偶然的际遇却让我明白原来繁华时尚的首都也有最市井、最生活的一面。一年夏天我在菊儿胡同闲逛,耳边突然传来地道的京腔叫卖声:“吃来呗弄一块尝,这冰人儿的西瓜脆沙瓤儿;三角的牙儿,船那么大的块儿,冰糖的瓤儿;八月中秋月饼的馅儿,芭蕉叶轰不走那蜜蜂在这儿错搭了窝;沙着你的口甜呐,俩大子儿一牙儿。”我当时就被如此诗意的吆喝声震撼到了,没想到这位卖瓜师傅竟如此有才华,脱口而出的广告词像是文辞优美的现代诗。再加上抑扬顿挫、起伏有致的腔调,寻常的卖瓜吆喝也被师傅吟出了诗朗诵的味道。

    读书读多了,逐渐了解到很多人都对街上的叫卖声有所研究。1545年,有一位名叫特留克的学者编了一本集子《巴黎每天发出的一百零七种吆喝》,系统介绍了巴黎街头最常见的叫卖声。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翁偶虹根据他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整理了北京城里三百六十八种吆喝声,为我们展示了生动多彩的北京市民生活。用翁先生的话说,北京城里的吆喝,是一种充满情感的生活之歌,能够给心灵短暂的慰藉,又是一闪而逝的美的享受。

    街巷上的叫卖声古已有之,诗词中就有不少关于街巷上吆喝声的记录,其中最富有诗意、最具有美感的是卖花声。李清照有词云:“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宋徽宗说“隔帘遥听卖花声”; 王季夷云“小窗人静,春在卖花声里。”一句句诗词为我们描绘了古代街巷上花贩卖花的动人景象,花的清香仿佛跨越千年,从诗词中扑面而来。

    这最寻常最平凡的声声吆喝,如夜色中闪烁的点点繁星,为我们的生活洒满了诗意。

    责任编辑:龚蓉梅

街巷上的叫卖声(散文)
再见了,我两年的军营生活(散文)
阑珊剧院(散文)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