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3年07月1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李少君《每一次的诞生都是痛苦》:自然语境下的诗歌表达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学生 李天奇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3年07月18日   03 版)

    对诗歌语境的自然思考和表达,是我在过去多年里所苦苦追寻的。终于,在李少君老师所作的诗歌集《每一次的诞生都是痛苦》中,我找到了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孟子在对于文学的看法中提出要知人论世,而研究李少君的诗,首先要了解他这些年创作背后的故事。在我看来,李少君是一位复杂的诗人,经历复杂、知识复杂、思考复杂,但他又是一位纯粹的诗人。从他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自然的追求,但这种自然并不是单独对于自然景物的介绍,还有对其背后历史和社会生活的辩证。

    在这里我姑且称李少君是一位“旅行诗人”,由于工作的缘故,他常常需要到外地出差,需要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需要领略不同的地方的文化特点,而这些从不同文化中所汲取的文化元素,都被吸纳在他在每一地所作的诗歌中。这种写法是让人羡慕的,不仅在于他对于大江南北风光的描述,而且在于这些风光之间所蕴含的文化特色。鼓浪屿的海清澈温柔,河西走廊的雪浩瀚无穷,雨雪降临时,又仿若是天边新的海洋,也许要看看冰冷的凉州月,抚摸下舞狮里的千年奥秘。但同时诗人又是孤独的,他笔下的风景甚多,但却难常于固定之所。年轻时还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家人陪伴较少也是他笔下常有的懊悔,在这种懊悔中,我们看出他与亲情,与世俗的斗争,又看出诗人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心态。

    初读李少君诗的人,往往难以领略文字其间的奥秘,他不爱说理,描述风景,最终将这些风景归于尘寰是他的常态。但当读书的人合上书,去细细思索那些读过的诗句时,又会有文以载道的收获。这便是李少君的高明之处,也是王国维书中的境界之一。不爱说理的人,常常将思索藏匿于春花秋月,但到夏水襄陵时,被生活洪水挡住去路的人,便懂得了其间的含义,这种含义一靠真实,二靠思索,思索绿植与万物的关系,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

    说起诗人的经历,就必然要提起他曾生活多年的海南,那是他大学时曾魂牵梦萦的地方,也是诗集中描写最多的“栖息地”之一。作为从海南走出的作家,他的青春和国家在海南的发展息息相关,“十万人才下海南”,这句豪迈的口号曾代表了无数人的青春,而李少君则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些年海南的作家曾用无数的文字去描写海南的发展,有人用小说,有人用散文,有些人走出海南走向祖国内陆的各地,有些人奔赴海外,将海南的印象带到世界的课堂。在这些人之中,李少君无疑是一个坚守者,作为从湖南小城中走出的青年,他本不属于这里,但经过半生的磨合,他的灵魂也逐渐适应了这片土地,适应了这片祖国的南疆海域。

    走出荒芜的人,往往都想要摆脱那些荒芜的历史,当许多人都逐渐选择遗忘时,李少君将它们默默捡起,并通过诗歌的方式容纳规整,通过《天涯》和那些年他所编过的报刊,将关于海南的发展和岁月,带向了祖国的各地。

    在诗集里的《闯海歌》中,李少君通过诗体小说的方式,向人们介绍起他最初闯海南的序曲和青春的记忆。在同类的诗歌中,这首诗歌偏长,但相比作者的青春却显得极为短暂,通过诗歌描写青春本身就是一种尝试,通过简短的行字,精简自己对于青春的记忆,像一部琥珀色的短片,而导演就是诗人本身。这也是这部书中我最喜欢的一首诗,因为它的真实,贴切自然,让原本沉甸甸的生活变得极为轻松,仿佛青春就是喝一碗一毛钱一杯的茶水,或是轻松坦荡地在人海之间歌唱。李少君以大学生的视角,为我们说起许多深居内陆的人所不知道的故事,比起那些干涩的理学书来说,通过他用意象所交织而出的画面去感受那段青涩的时光,更容易被后来的读者所接受。作为一名年轻人,我在读这本书时,实际是怀着十分忐忑的心去读的,因为我在书中找到了一个朋友,他与我年纪相仿,口气相仿,思想相仿,他笔下的诗和天涯,是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苦苦追寻的。

    但每每读到这首诗时,我都会感觉到遗憾,遗憾自己无法感同身受那段凄迷的青春,无法看到高楼从荒芜的大地上层层叠起,在蔚蓝的海边和那些有志向的人共同谈诉理想。诗中第七节的《翡翠小城通什》,李少君用诗的方式记下了他与一位黎家小妹的故事。他们的情致纯粹,交流纯粹,在诗中的画面里,眼神也是纯粹的。在黄昏,两个纯粹的人通过歌曲的方式传达情意,或许玩笑话不是玩笑话,就像突如其来喊到的雨,也许呐喊的打扰本身是不礼貌的。所以李少君选择了尊重自然的方式,他像一个人间的旅客,在阿妹的陪伴中学习山歌,比如“两人相送岭过岭,越送越远情越长,放头低低送哥去,站在路边拈草伤”。

    作为尊重自然生态的诗人,李少君尊重这里的山歌文化,并将他们原封不动地运用到的诗歌之中,这些带有自然生态保护式的摘录,不仅体现出李少君笔下的文化特色,并且成了他今后诗歌创作中常有的习惯。这首通过时间顺序所创作的诗歌,在诗人青涩懵懂的少年羞涩形象中向人们娓娓道来。如今诗句里的许多地方,在海南岛依旧存在,也许曾几何时,诗人重新走过这些地方时,会有不同的收获。这首诗的尾声,也是这次游记的结束,他说起海南办经济特区的历史,又说起自己最终的决定。诗的末尾,他以自己曾经写过一首歌的歌词作为结尾,歌名叫《我是有大海的人》,夜深人静时走在海边的老人,也许会想起曾经那个手拿吉他的男孩所唱的歌曲,在海浪的涛声中,他隐隐听见“我是有大海的人,我的激情是一阵自由的海上雄风,浩浩荡荡掠过这个世界”。

    时过境迁,那一代的闯海人许多最终都离开了海南,有些人回到自己的故乡,落叶归根;有些人去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有些人出走半生,归来仍是18岁的少年。夜深人静时,我翻开关于海南岛的历史,书上只有寥寥几行的文字描述那些年发展的盛况,但在这几行字的背后却是无数青年被生活压弯的肩膀。

    于是我走出门,走在岛屿旁灰褐色的沙滩,远远地,我仿佛遇见一个中年诗人,他手握吉他,在悄悄吟唱大江南北的诗篇……

    责任编辑:谢宛霏

李少君《每一次的诞生都是痛苦》:自然语境下的诗歌表达
胡建新《和合物语》:带你读懂天台山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