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3年07月1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有效的大师引领”:帮助青年写作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未来

马浩然 本报记者 谢宛霏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3年07月18日   01 版)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举办“青年写作能力的养成——《耘:每当有人醒来》北师大文学创作方向研究生作品研讨会”。“耘”系列文学作品集,是北师大文学院、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共同打造的面向青年写作者和青年读者的出版品牌,《耘》每年出版一册,集中展现北师大文学创作方向学生的创作成果,《耘:每当有人醒来》为2022年选本。

    会上围绕文学作品集《耘:每当有人醒来》,莫言、余华、苏童、欧阳江河、西川等著名作家导师和与会的诸多知名业界专家、学者表达了各自对青年一代写作者的指导意见和未来期望。

    手把手指引学生走好文学创作的道路

    在《耘》的筹备过程中,莫言、余华等知名作家对北师大青年写作者进行悉心指导,与他们共同探讨写作细节,培养他们的写作思维,发掘他们的创意潜能,手把手指引青年写作者走好文学创作的道路。

    文集名字中的“耘”选自“励耘”,亦有“耕耘”之意。优秀名师对年轻作者的指点,就像园丁除去田间的杂草的过程,就像苏童所说:“原来一直以为自己是来当花瓶的,结果北师大不要花瓶,它真的需要园丁。”在与学生的相处中,他认为自己所做的不应是带有某种任务性的教学,而是在具体的作品中“剪剪枝,施施肥”,给学生提建议,帮助他们调整文稿。

    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李晓博的作品入选了《耘:每当有人醒来》,他在会上特别感谢苏童老师对他的指导和鼓励。李晓博之前只会写故事,认为故事写越精彩或者越扑朔迷离越好。

    但是苏童让他知道,“原来生命中一些体验可以写出来,可以被肯定”,他开始把自己人生的一些感受、经历通过情节等各种方式传递给读者。这种尝试和探索每次都得到了苏童老师的肯定,这给予了李晓博莫大的写作自信。

    山东大学教授马兵在会上谈到人才培养时提到一个词,叫作“有效的大师引领”。北师大推出“耘”系列文学作品集,成立名师指导工作坊,让青年写作者可以与业界资深前辈对话,完善并推出自己的作品。这些“有效的大师引领”如同航海中的灯塔、洞窟中的火把,为尚在黑暗摸索期青年写作者指引前进的方向,帮助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未来。

    重要的是如何把这件事长久地做下去,而且越做越好

    站在巨人肩膀上,可以让青年写作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但如果仅依靠巨人的力量,而不自我砥砺,是不能获得长久的进步和发展的。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便告诫青年写作者:“我们有这么多好的老师,作为你的托举者,作为你的提携者,作为你的鼓励者,对你的成长一定是有帮助的,但如果过度依赖这种力量的话,我们自己未来的可持续性也会形成一个问题。”

    有大师引领,跟随他们的脚步学习,找到与自己的读者和文学共振的频道,这般顺风顺水固然幸运,但这种状态不一定完全是正向的。张清华提到古往今来很多伟大作家的作品都是基于人生的挫折和痛苦,假如曹雪芹没有穷困潦倒,或许《红楼梦》便不会面世。他希望青年写作者在自我教育中保持自律,“要把自己今天的成功当成小小的起点,绝对不能沾沾自喜,未来能走多远,这才是我们面临的真正问题”。

    《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认为,《耘》的作者都起点很高,才华很高,但缺少一个相对暗黑的学徒期、摸索期。他提醒文学创作方向的同学,要去认知写作在自己生命中占有的分量,思考如何继续用强大的意志力、耐心和对职业的激情去坚持写作。“真正上路以后你会发现,对一个作家来说,这些才能都不是问题,重要的是如何把这件事长久地做下去,而且越做越好。”徐则臣如是说。

    把目光向外,捕捉到时代里面深藏不露的那些声音

    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研究员岳雯在看完《耘》后表示,她很高兴看到同学们这些去自我化的作品,“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所以他们是看到一个广阔世界的故事”。不同于初学者喜欢在写作中进行自我的表达和抒发,同学们在《耘》中的写作是“把目光向外,凝视更广阔的田野和天地”。

    在岳雯看来,青年是对时代情绪最为敏感的人群,他们能够捕捉到时代里面深藏不露的那些声音,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声音凝结下来。《耘》中的作品都是对于时代的情绪解构的描绘,她希望青年写作者能在作品中凝练时代的情绪,使之更加情节化、人物化、意象化。《当代》杂志主编徐晨亮也提出同样的期许,当今的青年写作要在信息过于饱和的环境下发出自己的声音,敏锐地捕捉时代投射在我们身上的情绪碎片。

    这一代的青年写作者,受到很多大师们的指导和影响,但是也在时刻关注着时代状况,结合当下身处的现实,慢慢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他们的作品里面不再是诸神充满的感觉,他们要重新去寻找。也许现在没有找到,还在求索和探索的过程中,但是这个过程恰恰是非常重要且宝贵的。”《南方文坛》副主编曾攀鼓励青年在写作中重新找到自我的精神坐标。

    《耘》的作者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叶昕昀很认同昆德拉评价卡夫卡的一句话,“小说是世界的另一种可能性,它不是现实生活,但是提供你看待世界的另一种观点和另一种可能性”。所以她对自己未来小说的期许,是希望它能够提供看待世界、看待生活跟别人不同的方式,而她对自己的期许,则是“不要重复自己”。

    责任编辑:周伟 谢宛霏

行超:因文学而起的美好遇见
“有效的大师引领”:帮助青年写作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未来
你丰富了,世界就丰富了
她不是河神(小说·上)
李少君《每一次的诞生都是痛苦》:自然语境下的诗歌表达
《消失的她》:理智与欲望的“非零和博弈”
主角(小说)
雨伞(小说)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