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3年08月2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萧红《商市街》:有大的家国情怀,也有洞烛人性的幽微

洪森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3年08月22日   03 版)

    数年前还在读大学时就读过萧红的《生死场》,她在书中描绘北中国大地上的人民,唯旧封建社会思想影响下的女性命运,描述她们如牲畜般的生活,展现出那片冻土上的闭塞、沉闷和窒息。读《呼兰河传》《小城三月》,萧红的创作笔触走向成熟,以更加诚实率真的态度展现童年记忆中的故乡和故乡人民的生活方式,单调、贫瘠、愚昧,在不自知中一成不变地走向生命的尾端,却能体会到一种生命的永恒。

    萧红的文字开阔、浩荡、仿佛流动着无尽的忧伤。近来,我读她的作品《商市街》,对她生命创作中的两套笔墨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一是如生死场中饱含的英武之气,描述北方人民生活的苦难和对战争残酷的批判;二是展现她个人情感中的孤寂,心灵的微妙感受以及对于爱和温暖的追求。后者,在《商市街》的散文中表达得更为直白。

    萧红如丁玲等人一样,虽出生在旧社会家庭,却受到新思想新文化的鼓舞,敢于挣脱旧家庭的束缚。萧红的父亲重男轻女,为反对父亲与继母的包办婚姻和父权下的桎梏,萧红选择逃离家庭。在短篇《弃儿》中,萧红表达出对弃儿心理的谴责。“墙壁这边的地板上倒着妈妈的身体。那边的孩子在哭着妈妈,只隔一道墙壁,母子之情就永久相隔了”。弃儿,也是一份与过去生活勇敢的决绝,结尾又写道:“蓓力好像个助手似的在眼前引导着。他们这一双影子,一双刚强的影子,又开始向人林里去迈进。”前途虽未知,但在泥泞中跋涉,至少拥有向前奔去的希望。

    散文《初冬》,记述了一个寒冷的冬天在外游荡,与自己的弟弟相遇的经历。全文于细微处对姐弟的神态描写,产生石落水面的心灵激荡,面对弟弟的关心和劝勉,萧红仍是道出:“那样的家我是不能回去的,我不愿意受和我站在两极端的父亲的豢养……”再次展现出萧红与过去家庭的断绝,居无定所的流浪虽然颠沛孤独,可那雪野尽头初升的红日却给人在寒风中行走提供了欣快温暖,前途未知,可被文学照亮的心灵正在蓬勃、燃烧。

    童年所感受的世态炎凉,使后来的萧红从未停止过对爱和温暖的追寻。在人生的低谷,萧军的出现,就像是照进她生命里的一道光。

    《商市街》里,萧红详细记述他们漂泊时那些贫寒与艰苦的日子,每日出门谋职却无功而返的萧军,一身雪回到旅馆,萧红强忍饥饿,安慰对方说自己不饿。怎能不饿?白日萧军出门,只留她一人面对清冷的四壁。清晨,茶房将列巴圈挂在其他房间的门上,新鲜面包的气味让饥饿的人闻了想做贼,但又觉得羞耻。萧红说自己那会时常在两种念头间撕扯,孤独中仿佛站在无人的山顶。饥寒与贫穷的生活描写得触目惊心。走在风雪交接的长街上,连妓女的欢笑声都会令她羡慕。好不容易爱人谋到一份家庭教师的职位,两人快乐得像孩子一样,酒足饭饱,含着糖果,对着镜子比着红舌头、绿舌头。买来黑列巴,两人蘸着盐吃,就这样在欧罗巴旅馆度过充满咸味的“蜜月”。

    电灯照耀着满城市的人家,两人的衣袋装着钞票,理直气壮地走过那条破街。这样简单可爱,苦中作乐的日子,是萧红生命中一段无法复刻的时光。米兰·昆德拉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经历过生活的淬炼,文字也会散发出不一样的味道。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辉煌年代,但也是中国遭受苦难的年代。这一时期,如艾青、戴望舒等作家,他们用诗歌文学写下对日寇暴行的谴责,对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士兵的讴歌,对人民群众精神的启迪鼓舞。在《放火者》中,她描述“五三”日军轰炸重庆尸横遍野的城市惨状。在充满浓重的火药气味,百姓从烫手的废墟瓦砾下挖掘被掩埋的尸体,家破人亡,批判日军的暴行和战争的残酷。《寄东北流亡者》中,她鼓舞流落在异乡的东北同胞们,要将急切之情转为理智之行,从这儿能见出鲁迅对她的影响,去争做“第一个打开了门而是最末走进去的人”,能做事便做事,能发声便发声,有一分热便发一分光。

    于萧红而言,鲁迅是她的导师,曾寄予她如兄如父般的指点和支持。萧红先生在那篇有名的《回忆鲁迅先生》中,将镜头对准生活里的鲁迅,以平实细致的笔触去还原一个日常化的鲁迅形象。对萧红穿衣搭配上的指点,不动声色地见出先生的审美力。由吃鱼丸、包书皮、评点青年人写信弊端上的几件小事,见出鲁迅做人的严谨、认真、负责。鲁迅的起居室、书桌案台上的物件摆放、绿听子白听子的不同用途、先生的笑、爱吃油炸的食物……这些细碎的记忆,被作者缜密的心思一一串联起,情感绵密而有力。

    撷取一个最令我感到温暖的画面,是一回鲁迅先生和周建人先生一家去看电影。因为先让周建人一家坐车回去,鲁迅和海婴便过苏州河坐电车回家。鲁迅靠在铁栏杆上悠然地点一支烟,叫回乱跑的海婴与他一同坐下。“鲁迅先生坐在那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此时,我看到的不是中学时代写在PPT、课本页脚上那个被冠以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头衔的鲁迅,也不是那个大家一看到鲁迅的现代文阅读或者作文材料便头疼不已的人,而是活生生的、充满亲和力的、对年轻文学青年们给予关怀和支持的普通人。也许坐在马路牙子上等电车的他,惬意自然,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说:“鲁迅是始终是和底层人民站在一起的”。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似,为什么这么悲凉?《商市街》里不只有偏僻的人生,有大的家国情怀,也有洞烛人性的幽微。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萧红的一生本就是传奇。文学,仿佛一脉烛火照亮她丰富、敏感、纤细的心灵世界,我想那世界的布景一定是一片翩飞飘洒的白雪,款款落下。正如《初冬》中那个向着初升红日迈去的背影,美丽温暖却不乏苍凉。

    责任编辑:谢宛霏

萧红《商市街》:有大的家国情怀,也有洞烛人性的幽微
《洱海笔记》:向心爱的洱海致敬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