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3年08月2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东方史诗的三重维度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 杨崇源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3年08月22日   01 版)

    2023年暑期档,院线电影佳作频出,其中历史题材尤其瞩目,《长安三万里》中李白、高适杯酒话盛唐,重回“诗意长安”;《封神第一部》亮相即“封神”,精准把握中国神话的史诗传统。他们都是取材历史,加以艺术虚构的匠心之作,如果说前者采用了民间化、个人化的述史方式,那么后者则延续了正史的宏大叙事传统,以“天下”或“国家”的命运为中心,围绕一众英雄人物演绎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史和兴亡史。

    《封神演义》成书于明代,以“武王伐纣”的历史故事为底本,辅以奇诡的神话想象,情节虚实交错,是古典神魔小说的代表。明清盛产白话小说,四大名著、四大奇书都是这一时期的显著收获。古代说书人在勾栏瓦肆以口述的方式讲唱白话小说,底下听众多为市井百姓,然后再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流传,逐渐发展到妇孺皆知的地步。虽然在古代社会的身份等第中,“小说家”不入流,但毫无疑问“小说”所占有的民间资源和市场是丰富的,由它传递的历史信息有时能产生比传统正史更大的影响力。五四新文学运动大力推行白话文,很大程度上是立足于“平民化”“民间化”的视角。另外,基于“信史”一说,史书写作往往力避主观色彩,而历史、神魔小说则对善恶观、是非观、礼义思想等有更直接的表态。得益于种种因素,古典小说的现代改编很受市场的青睐。此前,《封神演义》的影视剧改编不在少数,其中不乏精品佳作,但也充斥着大量“魔改”人物、特效低级、情节烂俗的劣作,所以怎样利用好文化资源,打造出影人满意、观众满意、能够成为影史经典的“《封神》”是一个难题。导演乌尔善本着电影人的初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特别渴望看到中国自己的神话史诗搬上大银幕,而且是用当代的技术和现代观念重新解读,把这个故事讲给年轻观众听。”

    史诗是一种传统的文学题材,以叙事诗歌的方式讲述民族史或战争史。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等,中国的少数民族也有史诗传统,如由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格萨尔王传》。史诗理论家劳里·航柯认为,“史诗是表达认同的故事,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功能,它才作为文化群体自我辨识的寄托而成为超级故事。”基于史诗的特征,在美学上衍生了一种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即“史诗性”,学者王先霈认为文学艺术创作中的“史诗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封神第一部》成功把握了“史诗性”的基本维度。

    第一,主题的民族性。《封神第一部》脱胎于《封神演义》,《封神演义》的故事底本是武王伐纣,商周文明又是中华文明中灿烂的一段,青铜器、甲骨文、周易八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所以从最基本的文化共识开始,观众就极易被带入其中。《封神第一部》的幕后片段披露了很多导演组考证细节的过程,他们走访了全国四十多个博物馆和历史遗迹,翻阅上千本文献、图书,提取到与商朝有关的符号,从宋人的山水画中获得打造昆仑山的视觉灵感。剧组将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到服饰、兵器和布景各方面,充分体现了大气磅礴、考究细节的东方美学。再者,《封神》剧组很看重立体的人物实感,在以往习见的影视剧或文学作品中,纣王的人物形象是单向度的,即野蛮、残暴。导演乌尔善根据荀子、司马迁对商王的记述,重写了他的人物形象,比如身材魁梧、有勇有谋等,这可视为对传统典籍的一种互文性利用。但导演此举并不是要为纣王做翻案文章,“惩恶扬善”“是非对立”等依然是影片关注的主题,这也是厚植于我们民族道德观的根本立场。

    第二,题材的宏伟性。《封神第一部》主要讲了纣王借狐妖之力弑父害兄,成功登基后因为天现异象而在众人面前说要自焚以救百姓生灵,结果暗地里找妖魔术士挽救自己的性命。姜子牙此时也携带封神榜下山寻找天下共主,后来识破纣王非真心为民。纣王因为权力驱使,意欲谋害四大伯侯,最后作为质子的西歧姬发揭竿反抗。第一部的故事以姬发返回西歧,狐妖救治战败的纣王告终。战争是影片围绕的重要话题,开头就是殷寿领兵讨伐冀州苏牧的场景,最后以姬发起义告终。《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都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面对宏伟题材如何把握叙事视角、如何选择有意义的片段,这都是创作者所要考量的。《荷马史诗》能够成为经典,自然离不开创作者处理战争叙事的艺术手法,《封神》主创们面对百万字的原著,也正是通过寻找故事主线、结构重要片段的方式,让规模宏伟的战争叙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保证了影片意欲呈现的“东方史诗”。

    第三,画面的全景性。史诗一般容量巨大,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包括风俗、建筑、服饰等,以上内容在《封神第一部》中都是通过细节呈现的方式来表达。所以电影的“全景性”实际体现在技术水平上,比如富丽堂皇的宫城、巍峨的名山大川、奇诡的森林迷障,还有想象中的天宫仙境,包含以上元素的不少画面都是剧组通过特效技术实现的,有些画面反复琢磨可至数月、数年。导演乌尔善在筹备之初就表明了拍摄“大片”的决心,通过实地取景、片场拟景、技术造景等方式,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视觉快感。落实到具体的镜头上,像大军逼近冀州城、殷寿登基等,都是很开阔的画面,此种调度符合电影对史诗性的追求。

    《封神第一部》有力回答了什么是“东方史诗”,历史学家李硕在《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中认为殷周革命是“华夏文明最彻底的一次自我否定与新生”,这是从学者视野出发的一种论断,知识性的总结为文化创造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中影视剧改编是古文明进入现代,面向大众的一种方式。从电影票房和持续不断的热点话题来看,乌尔善导演实现了自己打造“神话史诗”电影的梦想,如果将其视为开端,那么中国本土的“神话史诗”电影将大有可为。

    责任编辑:谢宛霏

任启亮:让文学扎根生活
共一壶山水(散文)
你新发现的事物,要由你命名
水火不辞的夏日时光(随笔)
《洱海笔记》:向心爱的洱海致敬
东方史诗的三重维度
摇椅慢慢摇(散文)
飞鸟三题(散文)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