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3年09月0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种地吧》:按部就班种地,一定会有成果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生 赵婉妍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3年09月05日   05 版)

    总计50期的劳动纪实综艺《种地吧》正式收官。《种地吧》以10个少年为主体,聚焦新时代下的农业问题,重新唤醒新一代青年人对土地的关注与热爱。近乎素人的开局却收获众多粉丝的喜爱,究其原因是大家看到了喧嚣世界里的真实呈现与用心耕耘。

    总导演杨长岭曾在采访中提及,《种地吧》的初衷是“讲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希望通过 192 天的时间,能够看到年轻人的成长,能够看到农作物的成长”。142亩的土地、192天的劳动纪实见证了土地的丰收,也见证了10位少年迷茫期下的身份转变。

    新叙事模式下的真实呈现,收获了成员与观众的双重情感回馈

    《种地吧》作为劳动纪实综艺打破常规节目模式,采用多线并行的新综艺叙事模式。该节目采用“综艺正片+生活直播+成员单线Vlog”的多线叙事,综艺正片侧重呈现冬耕至收获的全部主线故事,完整还原192天种地生活中的重要事件。生活直播则是力破以往片断性综艺被大家诟病的真实性问题,使观众达到“云监工”“云陪伴”的效果。在这样的叙事模式下,该节目的观众不仅获得沉浸式种地体验,更成为陪伴少年成长的“禾伙人”。成员单线Vlog全方位展现10位青年各自视角下的成长故事,补充主线故事背后的生动细节与真实互动。在每期节目的最后,节目组还会实名感谢当期帮助过少年们的好心人。这些感谢的人包括农作物专家、羊场的负责人、周围的村民、菜市场的老板……

    多线并行的新综艺叙事聚焦真实生活,为观众提供前所未有的真实感。天气的反复无常、生命的优胜劣汰与农业经验的缺少都是贯穿节目始终的难题。突然升温的天气导致菌包提前成熟,少年们只能改变原有计划摆摊售卖平菇。镜头真实记录了他们无人问津的局促无助与卖出第一单后的欣喜。生命的优胜劣汰是自然运行的法则,也是困扰少年们的难题。母羊自然分娩的困难、早产小羊“晴天”的有限生命都牵动着少年们及屏幕外观众的心。农业经验的缺少导致少年们反复返工。面对成为白鹭饲料的虾苗、平不完的土地与反复修补的羊圈,少年们没有放弃而是乐观地总结出“人生不就是白干加白干”的出圈名言。

    《种地吧》没有回避一些反复无效的工作,也没有过度渲染面临的种种困难,只是通过镜头将真实的土地收成、成长经历与情感传达给观众。抢收水稻、深夜通沟、雨天搬运30吨有机肥与4000盆玫瑰花都是少年们的切身体验与难忘回忆。《种地吧》的各个成员更是成立了属于自己的“10个勤天(杭州)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将节目中的情感延续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作为用心呈现的真实节目,《种地吧》收获了成员与观众的双重情感回馈。

    从偶像到“新农人”的重构,他们一直在路上

    “我们终于做了一件有结果的事。”这是192天后10个少年回顾种地生活的感言。土地收获了自己的果实,10位少年也收获了自己的“果实”。在来到《种地吧》之前,娱乐圈“小透明”的他们面临着选秀淘汰与无戏可拍的窘迫现状,有着自己的迷茫与焦虑。不知道该如何弥合生活与梦想的鸿沟,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放空自己,全身心投入土地,做一件有结果的事。

    从最初光鲜亮丽的妆发到晒成和树皮一样的肤色,他们真正做到了李耕耘所说的“毫无保留”。从唱跳歌手到10个董事,他们曾戏言“音乐好不容易从爱好变成了职业,现在又变成爱好了”。对农业几乎一窍不通的少年们彻底成长为热爱土地、关心农业的“新农人”。

    在等待小麦成熟的时间里,少年们分成种植组、养殖组与基建组展开后续的种地生活。种植组由鹭卓、卓沅、陈少熙组成,负责蔬菜大棚与水产养殖。蒋敦豪、赵一博、何浩楠组成的养殖组负责湖羊、鸡鸭鹅的养殖。李耕耘、李昊、王一珩、赵小童组成的基建组承担建设家园的任务。“土地不会骗人。”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142亩小麦成功制成面粉,4000盆玫瑰花获得大卖,水培生菜与鱼虾在当地超市被抢购一空。正如歌曲《后陡门的夏》中“等枝桠,成繁花”,10个倾情付出、毫无保留的少年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繁花。

    《种地吧》更是被网友戏称为内娱“仰卧起坐式”杀青的综艺。随着节目结束,观众以为10位少年会延续之前的娱乐圈生活,但他们却依然扎根土地、不忘初心。卓沅在最初采访中提及“来节目之前要说多热爱土地,那也不现实,因为我没接触”。但节目最后问到每个人后续规划,卓沅却说会继续水培生菜之路,并表示“时间越久,对这片土地的感情就越深”。在其他节目中,内向的蒋敦豪面对乐队及个人发展问题要思虑半天,可面对种地与养殖等问题却回答得专业细致。

    总导演杨长岭认为,“种地”和社会上很多工作不同,做音乐或者做演员,努力未必有结果,但按部就班种地,一定会有成果。对土地的用心与热爱使他们完成自我身份的解构与重构,从内心深处实现偶像到“新农人”的角色转换。他们参观中国农业大学,学习先进的农业知识,实地考察现代化农业生产,甚至在节目结束后开始助农直播之路。在不放弃本职工作的同时,10位少年对“新农人”身份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规划。“新农人”之路道阻且长,幸好他们一直在路上。

    责任编辑:谢宛霏

《种地吧》:按部就班种地,一定会有成果
大学生特种兵式旅游:一种内倾生命力的外延展现
《长安三万里》:幸好那是诗的时代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