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3年09月0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画糖人(散文)

安徽涡阳第一中学高三(9)班 陈晨(17岁)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3年09月05日   09 版)

    视觉中国 供图

    风吹向早市的深巷胡同,一缕浓浓的清甜撒向烟火,夹着淡淡的惆怅迷惘。青街石巷旁,小贩们叫卖得火热,而人走茶亦凉,消失在炊烟袅袅的远方。秋风扫落叶,老人的摊前格外冷清。

    如上了发条般,每一位行路人都行色匆匆,他们无暇顾及工作之外的清甜。这一幕幕,映射在老人清亮透明的霜糖中,折射出道道奇异的光,恰似明月映出的满脸倦容,伴着几点星光渺茫。老人的目光扑朔迷离,叫人看不真切,只有眉宇间流落出的忧闷,裹得整条小街无法吐露生息。

    老人叫王华然,华然而甜,是他一生的追求。出生在画糖人世家的他,早在娘胎里就与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现在他的摊前,无人问津……

    耳语淙淙有声,声声让人沉迷。

    撑一把油纸伞悠然漫步,时间的画廊中是糖的故事。重檐粉黛的青山石桥下,谁巧笑倩兮,谁美目盼兮,风的呢喃,缱绻而思,人们沉醉在奇幻瑰丽中,甜得忘乎所以……

    数年前的一个年夜,席卷夜空的烟花,在灵魂的深处乍现,少年华然守在自家的摊子面前,看爷爷画糖人。

    摊子四周围着一群眸子黝黑少年,他们的眼神中泛着期待,脸上满是惊喜。

    “爷爷,熬糖怎么那么慢呀?我们都等不及了……”

    “你们这些小鬼,心急可吃不了热豆腐。熬糖是慢工夫,如果过早,这糖就软化了,难以成形;如果晚了,这糖质就会变硬,拿起来便容易风化……”

    孩子们点点头,不知他们懂了没懂,而一旁的华然则默默地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记些什么,满脸餍足,一旁的爷爷笑而不语。

    关火,舀糖,描绘,按压,爷爷的动作娴熟,一气呵成。圆台板上,一个活灵活现的“兔儿爷”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远处浮金的祥云也在点头,似是欢喜。

    “爷爷,可以吃了吗?”华然刚想伸手,“啪”的一声打在手上,华然顿时缩回了手,有些委屈地望着爷爷。

    “小馋鬼!还没凝固好,若现在拿了,只怕会碎的。”爷爷抚向华然,声音略带了凝重。

    “画糖是慢工,是细活,熬糖慢,成糖也慢,我们画糖人,只有耐得住性子,才能守得住这传承。孩子,画糖不仅仅是糖……”

    少年华然如有所悟,他望向远处拿着糖人在嬉戏追闹的孩子们,体会到了糖的情,是阖家欢,乐融融。华然扭头对爷爷说:“爷爷,华然今日记住了!”

    日色渐沉时分,夕阳使低密的行云流动着沙一般的金色。糖归人,人归家,远处小巷升了烟,而糖的故事还在延续。

    七夕之夜,华然的糖是风花雪月。在文辞博雅,海誓山盟中情人定情,那一刻,作为爱情的结晶,糖是隐秘的甜。交织着两情相悦,余生慢慢,甜还有更多,转世成燕还故榻,也能再为她衔来那糖霜福华。

    战争年代,母子二人在糖前离别。这糖啊,是镇守边关的勇士在烽火杀伐日子里的牵挂,情难舍;是历史伤疤化作千沟万壑的松涛和鸣,意难平;是“关山五十州,长风掠江河”的浩气庞然,志未迁。

    每一位画糖人都在用糖守护着千千万万个故事,每一份售出的糖都载着隆冬新雪般的希冀,传承着亘古长存的沉檀凝香。

    “不好了,快打120,卖糖人老王晕倒了!”人们迅速聚拢到老人的糖人摊前。

    “爸,爸,你终于醒了。早说不让你去摆摊了,你非不听,这要是有个什么事……咱家的条件又不差,以后不允许你再去摆摊了!”老人的女儿神色慌张,命令似的看着他。

    老人缄默不语。

    “妈,你看爸,自己身体的情况还不清楚吗?还非得去守个啥?”一旁的儿子眉眼间泛着心疼。

    “守个啥?守个传承!我不去,你还能去吗?”老人满脸愤怨地叙说道,“祖上的手艺,我能眼睁睁地看着在我这儿断了吗?”像是在问儿子,又像是在问自己。

    老人的儿子叫王云山,原本按照画糖人的传统,王云山是要成为画糖人的。可王云山不爱画糖,爱画画,老人理解孩子,没舍得让云山困在糖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一纸云山,老人终是放手递飞孩子的梦想,可传承画糖也迫在眉睫,王华然已经老了,没有那么多时间守了。

    医院里静悄悄的,窗外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可手艺的传承?华然不愿不甘,但又别无他法。

    “时代迈得太快了,可我的糖还是那么慢,谁愿意等等它……”老人出院以后,仍一腔赤诚地摆摊,他在等。

    摊前依旧,行人还是匆忙而过。老人慢慢地炖着糖,搅着搅着,糖焦了,阴雨的季节,不知是什么快速飞落,落入糖中,泛起气泡,是——雨吗?

    一位大人带着孩子来买糖,可糖熬焦了,化在嘴里会泛着苦的。

    “糖苦了,不卖了。”老人音哑。大人不由得一闷,牵着孩子走了,嘴里嘟囔着。

    “真是的,真是什么人都能画糖了……”一句满是嫌弃的话,飘散在风里。

    老人坐在小摊前的小凳子上,环望周遭,迷茫而彷徨。许久,他拄着杖,踱向家的方向,背影接入云霄,孤寂蔓延树梢。

    第二天,他仍坐在小摊前的凳子上。

    树的枝叶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在风中微微荡漾出绿色的涟漪。

    几个月之后,迎来了转机。一位古风博主在打卡游玩此地时,意外拍下了王华然的糖人,网友们纷纷留言,更有甚者,愿意高薪聘请王华然老人,成为他们的私人画糖师。

    诸多外界人士亦前往此地游玩,欲窥糖中繁华,老人因此兴奋地忙活了一阵子,可渐渐地,人少了。老人是落寞的,那糖人也喜人间烟火气呀。“现在的年轻人啊……”画糖老人的背影在夕阳下拉得好长。

    而老人不知道的是,虽然先前的画糖人热潮已经过了,但是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扶持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传统手艺的传承。对画糖充满兴趣,欲与糖结良缘,时代赐福于每一位传统手艺的坚守者与传承者。

    又是一个阴雨天,“嗒”“嗒”“嗒”的滴雨碰撞在石隙的脉脉深情中。一位衣着考究的年轻人撑着伞越过烟火气息,在青街石巷中走着。收伞,轻扣,金字朱底的牌匾,雨中斑驳的身影向我们隐隐诉说着夏虫春枝的盛景。

    “请问,这里是画糖师王华然老先生的家吗……”

    (指导教师:王翠英)

    责任编辑:龚蓉梅

画糖人(散文)
快餐(小说)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