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蒙古族,教授级高级政工师。现为内蒙古作协理事,中国林业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内蒙古森工集团文联主席。著有诗歌(散文诗)集6部,童话集3部。诗歌曾入选中国诗歌年选等多种选集。诗歌(散文诗)曾荣获首届梁希文学奖,全国关注森林文化艺术奖,《草原》文学奖,首届金雕文学奖等。
——————————
每每行走于大兴安岭的山林之中,李岩都用心感受着身边的一草一木,体会大自然生命的律动。写作四十余年,李岩创作出上千首以森林为主题的诗作,并出版了《荒原之星》《情系大森林》《暖绿》等多部诗集,对他来说,对森林的爱早已融入了自己的灵魂之中。
“或许骨子里就对大森林情有独钟,一见到大森林,我就有创作的冲动,森林就是我灵感的源泉,几十年始终如此。”李岩说。
对诗歌的探索从未止步,努力把诗歌意境美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
李岩四岁时,在父母的引导下开始背诵唐诗、宋词,从那时起,中国古典诗词优美的意境便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学的大门。少年时代的李岩如饥似渴般从阅读中汲取文学的养分,并开始尝试小说、散文、诗歌写作。
虽然涉猎过各种文体,但诗歌一直在李岩心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1979年,李岩将一组森林诗寄给《林海日报》映山红文艺副刊。不久后,时任《林海日报》映山红文艺副刊编辑万以诚借采访之机与李岩见面,并就他的组诗和诗歌创作经验聊了很多。“正是这次见面,坚定了我从事诗歌写作的决心和信心。”李岩说。自1980年4月正式发表第一篇诗歌《春天的脚步》起,李岩在文学上的探索便从未止步。
在明丽、自由的文字之下,李岩的诗歌往往蕴藏着大自然独有的灵性与生命的力量。在他看来,诗歌与自己有着天生的契合性,简洁、凝练,“仿佛淘金人从沉沉泥沙中千辛万苦提炼而成的最后的精粹”,也是抒发内心情感、情怀最好的渠道。
谈起诗歌创作,李岩认为,大量的阅读与学习是创作的基础,“中外名家的诗作,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诗人作品,我都反复拜读,认真分析其特点,取其精华以丰富自己的写作”。这其中,他格外偏爱泰戈尔和李瑛的诗歌作品,反复阅读他们的优秀诗集,“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自己的气质与他们有所契合”。在与年轻诗人的交往中,李岩也同样鼓励他们多深入生活观察思考,多拜读名家作品,“青年创作者热情奔放、充满活力,他们中的很多人起点高、潜质强,只要功夫下到,定会成功”。
李岩认为,意境美是中国诗歌永远的审美标准,如何让诗歌作品体现出具有中国人文化特征的意境美,是诗人在创作中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在李岩心中,现代诗具有独属于这个时代的独特魅力,正因如此,也更需要付出更多努力进行探索。
“每一位诗歌作者,都要努力向中国古典诗歌汲取营养,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同时,也要不断拓展现代诗的意境美,还要不断探索现代诗多元多向的表现力,把诗歌意境美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李岩说。
森林是灵感的源泉,要肩负森林诗人的责任,义无反顾地写下去
扎根在大兴安岭林区数十年,在李岩看来,自己工作、生活乃至写作的根基都与这片美丽又神圣的土地深深相连,“我甚至以为,我的前世或许就是大森林中的一株树,一棵草,一朵花,一脉清泉”。
提笔创作之前,李岩偶尔也会有陷入茫然。不知如何入笔之时,李岩说,只要走进森林,置身于一片绿色天地下的草木与泥土之间,就感到“眼睛忽然亮了,心里忽然暖了,灵感忽然来了”。他会迅速在工作本或手机上记录下脑中骤现的诗句,其他诗行便也随之自然而然流淌而出。在构思大系列组诗时,李岩更是会前往现地考察,回来之后再反复推敲、修改,直到自己真正满意为止。
基层的工作让李岩有机会深入大兴安岭的每个林场与每片森林,目睹林区中的变化、发展与故事。“大森林在我眼中,就像母亲一样,具有神性、灵性,独特的自然风光充满庄严感与亲切感,只有你深爱她,才能感觉到这一切。”李岩认为,唯有时刻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带着“绿色”的思绪观察写作,才能写出真正动人的森林诗。
李岩的诗歌中,不仅有对自然生灵的放声高歌,也有灵魂的悲鸣、猎枪的余响,这使他的文字更多了一层现实的力量。在一次走进森林时,李岩发现了一些为捕猎而布下的钢丝套,虽都已锈迹斑斑、上了年头,但依旧结实如初,如果有野生动物被套住,注定难逃一死。李岩立刻让同行人将其拆除,气愤感慨之下,他以此为题材写下了《苦涩月光》组诗中的《黎明的山林》一篇。“它想念捧着颗颗鸟鸣轻轻吹拂的山风”“最后一滴血,在黎明流出心窝”,动情的文字流露出的,是他发自内心的疼痛。“我的灵魂与大森林的绿色融为一体,我就是她身体的一部分。”李岩说。
回顾四十余年的写作,李岩将自己的创作历程分为了三个阶段。从早年热情高涨地持续森林抒情诗创作,到创作电视连续剧和以生态为主题的童话,再到现在回归森林生态诗写作,对森林生态题材的关怀如一条无形的线,贯穿了李岩文学之路的始终。
这些年来,李岩时常回顾、总结自己的创作得失。在他看来,在沙尘暴肆虐、人类生存环境面临危机的关键历史节点,立足大兴安岭的独特题材与环境倾心写好林区故事,是他作为森林诗人所应具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这个出发点出发去写森林诗,情感才能饱满,作品才会有力度和力量”。
下一步,除了创作几组系列森林生态诗,李岩还计划以阿尔山为背景,创作几部以生态为主线的长篇童话,“要努力写出更多、更好、更精的作品,更要义无反顾地写下去”。
实习生 郑欣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