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诗词书画卷,卷卷有竹篇。”这是我国森林生态学家熊文愈赞美竹子的诗句。说来惭愧,在洛宁生活了十几年,却从来没有写过和竹有关的只言片语。
从洛宁县城出发,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便到了陈吴乡的绿竹风情园。竹子是刻入中国人灵魂深处的精神图腾,没有哪一种树木如同竹子一样对我们的文化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竹林里劳作的工人告诉我们,传说伶伦取竹造乐的山解谷就在洛宁县陈吴乡的金门山,洛宁古称就是金门……寥寥数语却给绿竹风情园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从远处看,廊道两侧的竹林重重叠叠,一眼望不到尽头。从近处看,竹叶青翠、竹竿挺拔。有的新竹虽不粗壮,却亭亭玉立,看起来别有一番风采。
“洛宁人祖祖辈辈爱竹、种竹、护竹、用竹,其衣、食、住、行等,皆赖之于竹。”洛宁人总喜欢这样讲。洛宁的竹似乎连老天也有几分偏爱。“洛河不浇卢氏田,流到洛宁浇竹园。”温和的山,明亮的水,山环水绕,山清水秀,有了山和水的滋养,洛宁的竹便显得清雅秀美。
洛宁的竹好在哪里?好在它的接地气。洛宁的竹何曾离开过洛宁人的生活啊。竹子刚出土,洛宁人食竹笋;竹笋退叶时,洛宁人捡笋叶,用来包粽子;洛宁人家家户户有竹编的挎篓、凉席,竹制的笊篱、筷子。洛宁人,当有愧于竹啊!“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洛宁的竹好在哪里?好在它的浪漫。“三步两孔墙,四面五竹园。”在绿竹风情园,五园翠竹与金门河环抱相拥,碧水翠竹,路桥相连。在绿竹风情园有一种斑竹,据说斑竹身上的黑点是娥皇和女英为爱洒下的泪痕。李白诗云“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原来,竹子也能象征忠贞、浪漫的爱情。
洛宁的竹好在哪里?好在它的悠然、淡雅。在洛宁大地上,到处都有竹的身影,小溪旁,民舍边,山坳间……到处都可以觅得竹的身影。甚至在贫瘠的山地上,你猛一抬头,会发现在自己的眼前有一片长得郁郁葱葱的竹林。竹子不需要过多的照顾,就能生长得很好。一场春雨,一夜间,小小的竹笋就会就会长出几十厘米高,几天工夫,便是千竿新竹。最喜竹下避暑,桌子一张,古书一卷,笔墨少许,茶壶一套,远离尘嚣,独守竹影,这是何等的自得和静谧啊!风过竹林,竹叶飘舞,不去管是风动还是叶动,只听沙沙作响便觉得十分的悠然和惬意。
洛宁的竹和洛宁的人一样,他们虚怀若谷,他们虚心劲节,他们谦恭自律,他们挺拔向上,他们朝气蓬勃。洛宁的竹啊,我要为你们唱一首赞歌!
责任编辑:龚蓉梅
吴天阳(2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