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3年10月2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庞井君:思想理想,自由自然

郑欣宜 张晓盈 本报记者 谢宛霏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3年10月24日   01 版)

    庞井君,河北承德人,在乡间中学任教多年。现供职于中国文联,研究员,哲学博士。曾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主编。兼任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价值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张世英书院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在康巴藏区挂职工作两年,所历所感在《人民政协报》散文专栏“艽野散记”中一一呈现。几十年潜心社会价值论研究。哲学思考之余,从事文学创作和摄影,作品见诸各大报刊,出版散文集《黑夜之美》。

——————————

    “远山层林涵烟,浅草疏柳淡染。田垄黄犊燕子,杏花春雨杜鹃。从燕山深处的小山村走出来已经40余年,我始终在追求心灵深处的人生理想,始终以思想的开掘、涵育和积淀,驱动和充实理想的追求,力图完成一种哲学层面的精神体系的建构。”庞井君的微信朋友圈签名只有简单的8个字:思想理想,自由自然。在他看来,这是由自己人生追求浓缩而成的格言,也构成了他理解学术、文学、艺术乃至人生的价值准则与精神轴线。在理论形态上,这便是他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做哲学博士论文时就开始潜心研究、积极构建的社会价值论。在踽踽独行、起伏跌宕的生命历程中,随着理性探寻的深入和成熟,感性的外化和呈现也自然而然地展开了。

    对于庞井君的最新散文集《黑夜之美》,当代知名哲学家、美学家张世英评论说:“社会价值论是他精神活动的根基和主要建构方向。但同时,他还是一个具有广泛艺术爱好和很高艺术才华的创作者,散文成了他伸张自由精神的另一片天空。”

    《黑夜之美》由25篇不同主题的散文组成,十六开的小册,篇幅不大,却展现了散文与诗歌、文字与摄影、理性与感受的完美融合。人们不难发现,在细腻的笔触之间,在动人的风景与人物的描摹之中,镶嵌着精当的诗歌与摄影作品,在叙事、抒情之余,将文字与图像的视觉审美享受融为一体,既不突兀,也不平淡,玲珑剔透的生命创造力跃然纸上。

    在书中,庞井君从扎根于乡土的童年回忆起笔,带领读者跟随他踏上青春的求学之路,又漫步于祖国大地山川田野,荒村古道,体验一种心灵的解放和生命存在的澄明。这些文字贯穿了作者从天真懵懂的儿童到历经世事的成年,将哲学家的理性思辨与艺术家的灵性抒发浑融贯通,统一于“自由自然、思想理想”的生命价值追求之中。

    自2022年出版以来,凭借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哲学理性,这部散文集在全国各大媒体引发广泛的讨论,至今已有十余篇由著名评论家撰写的评论文章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解放日报》《中文学刊》等国内外知名报刊上发表。有作家说,“庞井君的散文一反轻抒情、漫抒情的浮泛之风,体现了思想的高度和感受的深度,成了文艺界一道引人注目的靓丽风景。”不仅如此,庞井君的作品以文辞精到、诗文并重、深入浅出的特点著称,共有四五十余篇作品被《语文世界》《中华活页文选》《语文教学与研究》《小品文选刊》等中学教育类知名刊物转载,在中学教学中被以阅读材料、考试出题、范文讲解等形式广泛应用。

    童年是丰富神秘的创作源泉

    庞井君出生于河北承德北部燕山深处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绵延的山脉、流淌的河水、艰辛的生活构成了他15岁之前童年世界里的全部记忆。他对大自然的亲近仿佛本能般深深刻入骨血之中。师范课堂上,政治老师的一句话让他终生爱上了哲学,企图以哲学之径走向心灵的澄明世界,矢志不渝。师范毕业,又回到了那个小山村教学,再一次沉浸到大自然之中。后来,历经波折,庞井君走出小山村,进入中央党校读哲学硕士。在哲学学习之余,庞井君开始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儿时那股从自然获取的原初的冲动和生命潜质逐渐在美学意义上涌现。

    在原国家广电总局任职团委书记期间,庞井君与众多在传媒文艺领域活跃的青年共同工作,在继续深化哲学思考,潜心社会价值论研究的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现在回忆起来,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20多年前的那次黄山莲花峰之行。

    庞井君仍记得,那天下着雨,浓雾弥漫,游客稀疏。爬莲花峰时,一个人也没遇到,却遇到了美丽的白玉兰。他循着奇松怪石,螺旋般孤独地向山顶登去,氤氲灰暗的山岩和浓雾中绽开的野生白玉兰蓦然映入眼帘,“面对那幅平生未见的霜素凝鲜的图画,顿时感到整个精神世界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下山后,这股不可遏制的兴奋与冲动倾泻而出,散文《黄山白玉兰》由此诞生。

    在社会价值论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庞井君提出,人生终极价值有两个,一是自然,二是自由,二者密切相关。在他看来,人类来自自然,又复归于自然,自然既是客体也是主体,既是总体也是本体,是人类终极信仰指向的唯一对象。人在自然中,自然在人中,人类一刻也没有超脱自然。而人对于自由的追求是一种自然本性,是自然灵性在人身上的积淀、叠加和升华。他儿时于小山村萌发的一些关于自由价值的模糊思考,逐渐在之后的文学创作中得到艺术的涌现。“童年的确是丰富神秘的创作资源,源源不断。如今在以审美感受的方式回望童年,重新进入童年时,会不自主地有一种选择,这种选择实际上和自由自然的生命价值追求内在关联,一脉相通。”庞井君说。

    散文集中的《山间一株野芍药》一文,便源自庞井君儿时与小学校长因“夺野芍药花”而起的一次激烈冲突,作者的自由个性跃然纸上。文末写道:“从那以后,自由和力量的花朵便永远地开放在我生命的花朵之中了。”当站在几十年后回顾当年这段经历并落笔于文字,庞井君认为,当年看到芍药花被摧残,便骤然而生一股不可遏制的愤怒与反抗。其中蕴含的是一种源初的自由精神的冲动,“这是对自由价值的伸张,是对压制自由的力量的回击、揭露与反抗。”

    艺术创作是自由心灵在审美世界的无限漫游与跃迁

    谈及散文写作,庞井君认为,判断一篇散文是否足够“好”,可以有多种尺度。但从美学角度看,有3个层面非常重要:一是有无趣味。无趣味则无聊、无奈、无望,也无生机和活力,不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感染和吸引;二是通过文学呈现哲学意义上的思想,更进一步则是以审美感受的方式实现精神的创造。但要如盐入水,不能将文学艺术搞成哲学的通俗化和煽情化版本;三是能达到一种美学意义上的神圣超逸的精神境界。

    “我心目当中的一流散文,应该有很高的精神塑造能力,能让我们的精神超越现实生活,跃迁到一种美妙绝伦、浑然忘我、万物通达的境界之中。我认为这就是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层次。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传统哲学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在于人生境界的创设。张世英先生则认为,人生最高境界是在欲求、求知、道德至上的审美境界,审美境界就是自由境界。这些深刻思想对文学艺术创作都有重要启发,值得深思。张世英先生还将哲学思考比作‘仙女下凡’,在我看来审美艺术则是使人‘羽化登仙’。”庞井君说。

    山村生活、中学教学、党校教育、青年工作、媒体管理、政策研究、藏区挂职、文艺评论,一系列丰富异质的人生经历和工作岗位让庞井君积淀了丰富多样的创作资源和写作经验。从大山深处毗邻坝上的小村出发,他的足迹踏过远在青藏高原之上的甘孜,也深入过湘鄂交界原始森林八大公山,这些荒野风格的自然之地,带给他心灵与精神上的满足,也激发了他别样的创作动能。

    在庞井君看来,人类精神结构由日常感知、科学认知、审美感受和精神信仰4个板块组成,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在人类精神中的板块便是审美感受。在互联网、AI、新兴信息技术、生物基因技术对人类精神体系的冲击和挑战面前,加强审美感受体系建设、提升国民审美素质、解放人的感受能力尤为重要,文学艺术责无旁贷、使命艰巨,散文可以作为一支轻骑兵和先锋军。

    在与散文集标题同名的《黑夜之美》一篇中,庞井君写道:“你融在黑夜中,黑夜融在你的感觉中。这无边无际的黑,遮蔽了万物之形体,遮蔽了时光之流逝,遮蔽了世俗之烦扰;这绵绵不绝的夜,让你淡忘了个体之渺小,淡忘了人生之孤寂,淡忘了生命之短暂。这世界只剩下漆黑的夜和自由的精神,自由的精神自由地飞翔于黑夜之中!”这便是他对于黑夜感受的一次独特的文学表达,“童年大山深处的夜是那么长、那么黑、那么静,而后来在雪山脚下、原始森林、边疆小镇、荒野山路中度过的那些黑夜又别有味道、和而不同,都特别具有审美韵味,为我在文学艺术创作上所偏爱。我觉得将一个人的精神以黑夜为题进行书写是非常有灵魂意味的事情,因为黑夜能遮蔽很多东西,即使是在同一个夜晚的同一片天空之下,静静沉思之中,也总是给每一个人独特的愉悦和无尽的想象。当然不同的人感受是千差万别的,但其中的味道是审美的,是深入生命存在的那个隐逸世界的林中幽径。”

    青年作家要让思想理想成为精神方向、生命底色和人生坐标

    随着年岁的增长,文学对庞井君而言,越来越成为一条心灵和自然相通的神秘隧道。每当他执笔坐在桌前,沉浸在审美创作境界中,一种来自过去岁月和未来时空的美好感受便如泉涌云飞,自由自然。生命轨迹踏足过的那些地方,相处过的人,经历过的事也都渐渐地在回忆中次第走来,并以审美的方式得以出场、转换和升华。

    在庞井君的工作历程和精神交往中,与青年群体的交流令他印象深刻。庞井君曾在家乡当过5年中小学教师,和青少年朝夕相处,打成一片。在任团委书记时也与文艺传播领域青年接触更加广泛。青年工作对他的影响和感染很深,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文学艺术创作中。在他眼中,青年身上独有的创造活力就如阳光雨露一般富有生机,如大森林中流出的小溪一般永远充满活力。

    在他看来,饱经沧桑同样可以青春永驻,以青春的心态经历人生的不同阶段才是自由美丽的人生,才会铸就自然永恒的人生价值。他平日里经常与青年作者就文学与哲学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交流。庞井君认为,“现代的青年作家,更应该把自由自然作为文学与人生最高价值理想,既要脚踏实地深入生活、深入心灵,解放自己的全部感觉,去体验、去感受、去沉浸;也要把星空般美丽深邃的理想作为人生永恒的价值指向。要让思想理想成为我们的精神方向、生命底色和人生坐标,牵引我们走向无限广阔的未来时空。”

庞井君:思想理想,自由自然
一封家书,一纸情怀,一种精神
语不惊人死不休,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
黄虫子:从故纸堆中重获新知
《父辈的荣耀》:“父与子”母题的东北表达
做一根细丝,拉动历史向前
秋天与茉莉花的故事(小说)
梅子熟时栀子香(小说)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