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3年11月1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野鹰《草与沙》:生命的印记,精神的播撒

朱宜尧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3年11月14日   03 版)

    人类向自然索取时,更应该认识自然,学习自然,呵护自然,从自然鸟兽草木的生命中获得更多见识与感悟。“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其目的是一个“从外向内”省发、接受自然教化的过程,从人与自然关系中,转向人与人、转向人的内心的生命关系。

    《草与沙》就是这样的一部书。

    作家书写自然之美、之神奇,更注重生命在自然中的探究、觉醒、忏悔,这些独特而宝贵的生命体验,深喻哲理,发人深省。他的每一个字都是生命的印记,精神的播撒。

    赤子之心,悲悯情怀

    作家的纯粹,令人钦敬。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数作家沿河流之行,沿高原之行,沿大漠之行,沿边关之行,用游历山川之法,来扩大自己视野,增进自己阅历。经历艰苦、真切、美好的体验,是文章必不可少的风骨。

    而作家野鹰恰恰与之相反。

    作为一名有着职业素养的新闻记者,他用30年的光阴,不遗余力地持续书写自然,出版10余部自然文学散文集,并称之为写给大自然的“情书”,可见他对自然的深爱与虔诚。他将自己的人生状态定义为:生命的行走和灵魂的散步。作家有一段话值得反思。

    “我不敢说,纯粹是为了河流以及大自然才选择了写作,而不是因为写作才写河流以及大自然,我还没有从骨子里完全剔除这些世俗的病灶。倘若黄河有知,它完全有理由拒绝你的靠近。它所拒绝的不仅是你肉体散发的腐臭之气,还有你心灵深处不够清澈甚至污浊的念想。”

    这一番心灵的诉说,多少人形惭自秽。一个人是因为爱河流、爱雪山、爱大自然而走上了写作道路。这就好比,画家画猫是出于爱猫吗?或许画猫最重要的因素是画家的一个出路吧?

    好的文字,不仅表达情绪,更要有心绪,有良知。那些生命的跋涉,有时是一种自然的呈现,有时是一种深刻的见解,有时是一种心灵的抒发,有时是一种无声的痛诉,字字呕心,句句出自一颗赤子之心。

    文辞之美,不一而足

    作家、评论家王剑冰先生评价野鹰的文字有“那种风吹草低的大气,那种大漠孤烟的雄浑,那种江入大荒的辽阔”,一语中的,信而有征。

    作家生活、工作的地方,是有着屋脊之称的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所在。独特的地域文化赋予了作家独特的人文情怀,他的文字散发着西部屋脊的雄浑、高旷、豁达、落寞的情愫。多少人因为不能亲近而朝思暮想,多少人因为热爱而逐梦前行。而这样的情形即便有过抵达,也是一生鲜有,也难有作家之于故土的深情,之于时间的赤诚。高原、雪山、河流、草、沙,赋予了他即细腻柔美又粗犷苍凉的文风,同时又有着独特的思维与想象。加之他的爱,一个赤子之心的深爱,使得文字有了独有的炽热与饱满。

    作家写黄河的雄浑与宁静,笔墨之华彩,可见笔下功力。

    “如果整个黄河流域只选两个最具大河特征的地方,当首推尕玛羊曲,次之,才是壶口瀑布。壶口宣泄的是大河的跌落与咆哮,而尕玛羊曲则流淌着大河的沉稳与悲怆。一个激情澎湃,一个内敛含蓄;一个是险关危隘,一个是漫漫长路;一个尽显万马奔腾的壮阔激越,一个挥洒一骑绝尘的深厚超然;一个是粉身碎骨的汹涌腾跃,一个是义无反顾的沉静蜿蜒。”

    文辞之美,有动,有静;有对比,有排比;有河流的急缓蜿蜒成文字音乐的韵律,这种韵律之美,高低起伏、轻重缓急,把黄河最具体征的美,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可谓气势恢宏。对于自然之美,作家倾注了情感,他多次步履坚实地踏上那片土地,30年的光阴播撒自己的生命,收获的是饱含生命的箴言。忽然读到生命的两种开悟的境界。

    所以,野鹰的文字还有长河落日的静美,还有悲天悯人的赤子情怀。

    文境之妙,幽邃深远

    意境,文之母也。《周易·系辞》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也是这个道理。

    《草与沙》,有着深刻的寓意。本来是两个名词,组合在一起便有了多义性。作家说,大凡草原之下原本就有一片潜藏的沙漠,每一簇青草之下就是一把沙子,每一片草叶之下就是一粒沙子。这无疑给读者更多思考。草与沙,在这个世界上从未停止过较量,这种生命的“抗争”,很容易想到人性的知足与贪婪,善良与罪恶,健康与疾病,勤奋与懒惰,正义与邪恶,真实与虚伪,勇敢与胆怯,等等。我们在欣赏草原美的时候,很少有人看到草原下面隐藏的沙子。每一粒沙子似乎都在绿地之下暗暗积攒力量、等待时机,一旦人类破坏出一道口子,一道裂痕,沙子就有了可乘之机,制造出难以愈合的伤疤,并迅速扩大,草原节节败退,荒芜蔓延而来。那些人性的贪婪、罪恶、虚伪、胆怯,不也如此吗?我们之所以平庸、庸俗、甚至一无是处,不就是因为这些人性的“沙”而碌碌终生、一无所获吗?

    语言的深刻,有“过目不忘”之情形。行路,是增长才干的好方法。文字是身与心的磨砺后的妙笔生花。营养与知识在体内不可能自身合成,必须通过外部“摄入”“消化”“吸收”。作家的生命之行,让他的文笔有了开阔,有了想象,有了教诲。《大河之上的巴颜喀拉》,不仅有壮阔之雄浑,也有小溪之潺湲。

    每一条河的源头都耸立着一座山,山是河流的母亲。一座山和一条河加在一起就是山河。一条江和一座山加在一起就是江山。

    这是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的主题词,偏偏对“每一条河的源头都耸立着一座山”产生了兴趣,冥冥中注定,一种告诫与醒悟。人的生命中应该有两座大山,一座是看得见的“大山”,父母,钱权,背景之类;另一座是看不见的“大山”,努力,勤奋,执着之类。人类的有些聪明愚蠢至极,看得见的大山,他们终究会老去,而看不见的大山,则会在生命里随着阅历的增加而增益,这才是一个人真正的“靠山”。

    文境之高,未有不诗者,很多篇目、很多章节充满了诗性,尤其是散文《源》,不仅抒发了内心的真情实感,又饱含寓意深刻的哲思,所呈现的又是一幅青藏高原上移动的民俗风情画。人行走于天地之间,天地大美不言,天地不言之教化寓意其中。

    如今,很多作家把“自然文学”或者说“生态文学”作为写作的一个方向,出版社也集结年度自然文学出版成册,可谓林林总总。可是在阅读后,感觉很多篇章去掉引典,去掉摘录,去掉别人的东西,剩下有思想的文字寥寥无几,毫无生气。这说明自然文学创作难出精品,难见深度,而恰恰野鹰的文字独树一帜,书写内容是特定地域雪山高原草地等自然风貌。叙述简洁,文辞优美,长于思考,发人深省。他的文字,有宏大,有繁密,有细节,有绵里藏针之美。

    综上所述,野鹰的文字是对自然,对时间,对生命的一种祈祷与告慰;是对自然跋涉,内心虔诚,精神图腾的一种敬畏与挚爱。散文的质地宛若一条飘在高原上洁白的哈达,纯净的哈达,圣洁的哈达。我们应该向这位深耕文化地理和守候精神家园的作家致敬,深深地鞠上一躬。他的每一个字都是生命的印记,精神的播撒。

    责任编辑:谢宛霏

野鹰《草与沙》:生命的印记,精神的播撒
周瑄璞:扎根中原厚土 手写生命芬芳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