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末,我和4位未曾谋面的同学组队去了离各自家乡几百乃至几千公里的一个小村庄,开启了一次特殊的旅途。将我们聚在一起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组织的暑期行走中国系列实践活动——“千人百村”。因为相同的意愿和特殊的缘分,我们在线上组队成功,随后一同到了湘西的一个小村庄进行为期4天的实地调研。
作家沈从文在《沅陵的人》中写道:“车到沅陵,引起我们注意处,是车站边挑的、抬的、负荷的、推挽的,全是女子……其中最令人感动处,是那一排渡船,船上的水手一眼看去,几乎全是女子……”我们到访之地正是位于沅江中游的一个小村庄,坐着大巴车进村的路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景点指示牌,引起我注意的是,每一个景点的名称都有一个共同的前缀——“辛女岩、辛女溪、辛女山、辛女村....”我猜想这些名称或许与沈从文笔下辛勤劳作的女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顿时有一种曾经读过的故事在眼前徐徐展开之感,也让我对此次调研之行充满期待。
在4天的调研中,我们与村干部深入交流村内情况、对农户进行入户访谈、走到田间地头调查村内特色农业、参访村内工厂……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村口小卖部的老爷爷,爷爷热情地接受了我们的访谈并跟我们聊了很久,由于不太懂当地方言,我们录下爷爷的话。在后面复盘调研材料时,懂当地方言的一个叔叔告诉我们,爷爷讲了一个小笑话,大致意思是曾经有县长搭乘村民的摩托车来村里,由于路面条件太差,县长从摩托车上被颠到地上去了,等村民到家后才发现。我们后知后觉地笑起来,也感叹着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旧貌到新颜,变的是纵横交错的柏油马路、半小时一趟通向家家户户的公交车,陶瓷厂、生态旅游、各类果园等的兴起让这个村庄与城市的羁绊越来越深,未曾改变的是这片土地上始终勤劳而真挚的人们,他们追求生活的丰盈,守着乡村的希望。
在那片宁静的土地上,我们与这个村庄相遇。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心灵的触碰,每一次走访都是一次对土地的感知。我和4名队员恰好有着不同省份的农村生活经历,在调研的日子里,我们一起走过田间地头,感受着山风与泥土的温度,在夕阳的余晖下,倾听农民的耕耘故事。我们目睹了劳动的辛苦,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从东北的广袤黑土到西南的丘陵梯田,从江南的水乡村落到西北的草原牧场,我们分享着彼此曾见到过的农村印记,述说着其中的共性与差异。我意识到,每个乡村都有它独特的韵味和挑战,每个乡村的命运都关乎着千家万户的生活。
在即将离开的时候,我们打开实践旗在村委会门前与村干部和路过的村民合照,按下了此次调研的最后一次快门,将瞬间定格为永恒。快门声转瞬即逝,然而,实践的旗帜将继续飘扬。
责任编辑:谢宛霏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学生 王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