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3年11月1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陈巧茹:薪火相传,坚守好文化之魂和自信之根

本报记者 杨月 实习生 韩文艺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3年11月14日   13 版)

    川剧《花自飘零水自流》剧照。受访者供图

    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川剧《花自飘零水自流》日前在长安大戏院上演,拉开了成都市川剧研究院2023年北京巡演的序幕。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的演职人员用婉转动听的唱腔、引人入胜的表演,以及剧情背后的情伤之痛、理性之思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位观众。

    作为该剧的领衔主演,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陈巧茹说:“川剧是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剧种之一。作为一名川剧人,传承和发扬它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川剧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剧种,在继承中融合创新,吸引着更多观众愿意买票走进剧场。”

    “茹”戏人生:有了戏,才有成长的人

    陈巧茹出生于四川叙永的一个梨园世家。叙永县曾经有四川最大的县级川剧团,涌现出一大批名伶,是出了名的“川剧窝子”。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她8岁学艺,12岁考入叙永县川剧团,开启了她的“茹”戏人生。

    “那时候条件艰苦,人们生活简单,川剧演出就是大家娱乐消遣的最好方式。演员们经常拖着一个大箱子,里面装满一年四季的衣服,到处去演出。1984年,我参演的剧目《打神》在宜宾地区获得青少年比赛演出一等奖,这次获奖让我深切感觉到付出就会有回报。”陈巧茹说。

    那时的陈巧茹每天至少演出一两场,逢年过节还要加场。回想起当年,陈巧茹说:“虽然很辛苦,但十分锻炼人。我的戏曲基本功和舞台经验就是那个时候逐渐锻炼出来的。”

    1987年,陈巧茹主演川剧《四川好人》进京演出时,恰逢党的十三大在京召开,她有幸随团进入中南海献演了川剧《白蛇传·金山寺》一折。

    1991年,24岁的陈巧茹领衔主演的《白蛇传》在京演出。1992年,她携由《打饼》《打神》《劈棺》《四川好人》组成的《陈巧茹川剧折子戏专场》进京展演,凭借出色的表现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20世纪90年代是陈巧茹川剧生涯的一个分水岭,风靡川渝和云贵部分地区的川剧市场步入低迷。受市场环境影响,只有部分川剧演员继续坚守舞台,川剧发展步入困境。“那个时候我也曾彷徨迷茫过,但我内心始终有一种声音,我热爱川剧艺术,我热爱这方舞台,我得坚持下去。”陈巧茹这样说。

    困难总是暂时,坚持一定有回报,进入新世纪,川剧慢慢又开始受到人们的欢迎。在前辈艺术家的引领下,陈巧茹用川剧作品践行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参与创作并演出了大量剧目,如改编自世界经典名剧《榆树下的欲望》的《欲海狂潮》;用古代故事讲述当代生活困境的《马前泼水》;融古典与时尚于一炉的小剧场川剧《卓文君》;献礼建党百年的大型革命题材川剧《烈火中永生》;脱离传统宫斗、写人性“灵魂的挣扎”的《花自飘零水自流》等多部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作品。2011年,陈巧茹凭借《欲海狂潮》再度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戏曲传承应该是活态的,首先是继承,而后才是发展。在传统内核不变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审美来创作好的作品,才能将川剧艺术薪火相传。”陈巧茹说。

    似水流年:培养青年演员,也培养青年观众

    10月21日,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川剧青年演员折子戏专场》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青年川剧演员文冬、刘茜、李玲琳、黄凌暄等轮番登场,一展川剧的青春魅力,点燃首都观众的热情。

    “我常常告诉青年演员,一路走来注定不易,年轻的演员一定要多演,多积累舞台经验,也一定要明白,只有沉淀下来、钻研进去,才能拥有更高的艺术水平。”这些年来,陈巧茹不遗余力地培养青年演员,因材施教,让青年演员传承合适的剧目,“以戏促功、以演推人”。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为青年演员搭建了很多展示平台,包括“成渝两地川剧艺术交流演出”系列活动、孵化川剧“小剧场”剧目、复排青春版经典剧目等,积极为演员寻找演出机会。

    “我们愿意推出我们的年轻演员,多给他们舞台实践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快速成长起来,青年是事业的未来,青年文艺工作者是文艺事业的未来。”陈巧茹说。近年来,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始终以“出人出戏出精品”为指导思想,打造了多部高质量川剧作品,培育推出了一大批可以独当一面的青年川剧演员。

    在陈巧茹的指导下,90后青年川剧演员李玲琳主演了全本《白蛇传》。李玲琳说:“这是我的第一个大幕戏。上台表演是对年轻演员最好的锻炼,我很感谢陈巧茹老师,白蛇的唱腔、身段、情绪,甚至举手投足的一个个小细节,她都会亲自示范,给了我非常大的鼓励和信任。”

    2022年,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下,陈巧茹入选首批四川省戏曲名家工作室。依托工作室这一平台,陈巧茹开展了更多推广活动。“要培养年轻的川剧演员,更要培养年轻的观众,舞台上的传承和舞台下的传承同样重要,让更多的年轻观众愿意走进剧场,了解川剧艺术,才谈得上喜欢,然后才谈得上爱,最后才能忠实地传播。”陈巧茹说。

    在川剧进校园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陈巧茹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打造了“专属川剧课程”。“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进校园过程中,在小学要以培养兴趣为主,激发孩子们了解传统戏曲的好奇心,中学要以励志教育为主,大学要以艺术鉴赏为主。”陈巧茹说,“川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不同的人都可以从中受到艺术的熏陶”。

    蜀里安逸:以川剧凝聚巴蜀乡情,彰显文化自信

    在成都大运会开幕式的舞台上,川剧代表性技巧——变脸成为当晚焦点,拥有众多表演绝活儿的川剧也正在以崭新的形象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早自1992年,陈巧茹就和众多川剧艺术名家徐棻、晓艇等携经典川剧传统剧目《白蛇传》赴法国、瑞士等国家的16个城市演出了38场。其后,她前往埃及演出了改编自莎士比亚《麦克白》的《马克白夫人》;前往美国、土耳其、日本开展了改编自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的《欲海狂潮》巡演;前往法国、比利时演出川剧《目连之母》并参加“龙之声”音乐季……

    其中,2011年,由她主演的川剧《红梅记》参加第五届巴黎中国戏曲节,在为华侨华人和当地民众带来一场中华文化的视听盛宴同时,还荣获了“塞纳大奖”。

    “20世纪90年代流行乔其纱、带亮片的戏服,我们出国演出时感觉到国外的观众更喜欢用老金线制作的传统手绣戏服。我一度疑惑‘为啥他们不喜欢新潮的,却喜欢旧的’?后来才明白,当时以为旧的,却恰恰是应该传承的。只有足够了解我们川剧艺术的美,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自信就来源于对自身的了解、对传统的继承。”陈巧茹说。

    已从业已40余年的陈巧茹说,哪怕有一天她不再演出了,自己仍然会做川剧的传承者和推广者。“川剧艺术的发展也需要其他多种多样的形式融合,让观众感受到戏曲不同于舞台的一面,激发川剧艺术更多的可能性。”

    谈及未来川剧的发展方向,陈巧茹表示,他们将尝试川剧和川酒、川菜、川茶、川景等四川特色文化的联动,让川剧蕴含的乡音、乡情,成为凝聚和温暖巴蜀游子心的种子,探索川剧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作为国有艺术院团,将继续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坚持守正创新,讲好中国故事,挖掘川剧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涵,为天府文化繁荣和川剧事业振兴谱写新篇章和开创新格局。”陈巧茹说。

    责任编辑:周伟 谢宛霏

10后的诗
我的爸爸
陈巧茹:薪火相传,坚守好文化之魂和自信之根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