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河谷里的夏天持续高温,厚重的夜幕下难觅一丝凉意。因为闷热,一岁多的儿子烦躁不安,老父亲一边擦拭着脸颊上的汗水,一边抱着孙子踱步在客厅,痛风病的缘故,踱步间稍有颠簸。我开始想念儿子出生的那个冬天——奔腾的黄河水奔流不息,大南山脚下雪花纷纷、飘落成诗,湟水河畔的芊芊芦苇不屈不挠,在一阵风里浩荡……我们一家三口在父母一勺一筷间备好的一日三餐和一语一话中铺就的夜夜安眠中被爱裹挟、肆意成长。
这一想念中,思想的海平静了下来,那些被沉淀海底的、琐碎的记忆开始清晰地呈现。
儿子出生在初冬的黄昏,窗外的云霞布满天际,路上回家的行人步履匆匆。忍受了两天一夜无休止的阵痛,镜子里的我嘴唇干裂、筋疲力尽,爱人蹑手蹑脚地出了病房,轻声接打着接二连三的电话。我心里清楚,电话那端,是父母的焦灼,是亲人的牵挂。
因新冠疫情的缘故,待产时只允许一人陪护,放心不下的父母特意让姐姐请了假,就在住院区外的楼道里等待着,随时应急。姐姐只有一米五几的身高,外人总是说她是我的妹妹。50多个小时的等待里,买东西、取药、办各种手续,那弱小的身影来回奔忙,隔着玻璃窗给了我最坚实的力量。
风在轻轻飞舞,生命在轻轻延续。漫长的等待最终等来的是紧急剖宫产。打完麻药后的短短一刻钟内,伴随着手术刀划过的声音,小生命发出了清脆的哭声。哭声很嘹亮,似乎划过了彤红的天际,传到了百公里外的家中。那一刻,黑夜里疼痛袭来时的无助和绝望终于如释重负,那一刻,听父亲说,家中等待的母亲泪流不止。
母亲做的面食是我所钟爱的。不由得想起等待生产的日子,由于预产期临近,我和丈夫一周前就到了西宁待产。那几日,母亲做的“油疙瘩”成了我唯一心心念念想吃到嘴的食物。在历经几日的期待后,终于在一个凉风嗖嗖的傍晚,在同事的帮助下等来了这份日思夜想的“美食”——除了一保温桶的“油疙瘩”,还有熟悉的芹菜炒牛肉,精心烤制的“羊筏子”……这味道仅分别了数日,但如同久违多年,和着滚烫的泪水被我狼吞虎咽。次日清晨,熟睡中的我,被一阵阵痛袭来……
现在想来,那几日刻骨想念的味道,实则是母亲骂骂咧咧的“爱”,是缺乏安全感的时候,渴望家人亲情的陪伴和关怀。后来,听姐姐说,为了能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带走“油疙瘩”,母亲火急火燎地召集来了小姨、父亲和姐姐帮忙。那晚的视频通话中,母亲会心地笑了。
我天生是个直性子的人,对于表达浪漫的玫瑰,总是难以喜欢。抱着孩子出院到家时临近傍晚,当车子驶进小区时,远远就看见小姨手捧着一束大大的玫瑰花,那颜色格外显眼。车门打开的瞬间,我忍不住哽咽,泪水止不住地流,小姨眼角泛红,对我说“回家就好,回家就好……”从此,每每看到玫瑰花,我就会想到那次温暖的等待。
坐月子期间,身体的创伤加上临产前黑夜里的疼痛,我对黑夜异常恐惧。每天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就是被焦虑和烦躁充斥着的时候。为了缓解这种难受,半夜里的我悄悄起身打扫卫生、清洗衣物……每天清晨,看到结满血痂的嘴唇,我开始明白,我抑郁了。从此,父亲小心翼翼,每天上午准时出现在我的小家里。大门上的消音贴、卧室门口的门帘……都是父亲在我努力当好一名母亲的角色转换中一点一滴的“缝缝补补”。
儿子满月,按老一辈的传统,要先回趟娘家,俗称“挪窝”。约定好的那个清晨,明媚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了儿子的脸上,小小的脸庞愈加显得圆润可爱。父亲的车早已停在了楼下,他的眼角满是藏不住的微笑。父亲轻轻地接过孩子,车里的空调早已打开,暖烘烘的。“靠着靠垫”,父亲轻声嘱咐着。后视镜里,父亲的脸上一直挂着微笑。
到家后,听到我们的开门声母亲急忙迎了出来,她笑着迎我们进门,笨重的身体却有些不知所措。给我们准备的卧室干净整洁,床单、地毯都是新的,还铺了电热毯。母亲小心地接过孩子轻轻唤着乳名,在她放下孩子跪床弯腰的时候,那佝偻的身影十分刺眼。
我时常忆起多年前的那个瞬间。我问母亲多少岁了,母亲说她37岁了,那年她还穿着高跟鞋,烫头发赶时髦,她在当时的岁月里也在美丽着。
尽管相距不到两公里的距离,但为了得到更好的照顾和陪伴,儿子两个月大的时候,我干脆住到了母亲家里。从此,母亲不仅要帮我照顾儿子,还要负责一家人的饮食起居,她的负担更重了。
鲁迅先生说,“女人天性中有母性”。自从有了儿子,心里一刻不停地在记挂着。我时常和母亲说,自从有了孩子才知道,原来世间竟然有这样一种纯粹的情感。每天晚上,母亲都要陪伴我和儿子左右,她担心我这个年轻的妈妈吃不消,即使晚上也要帮衬着,做她力所能及的事。劳累了一天,母亲的呼噜声很响……
熟悉母亲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嘴上不饶人的人,每天的骂骂咧咧已成为她和家人沟通的常态化方式。堵奶是我最痛苦的事情,发烧、疼痛,母亲一边骂骂咧咧责怪我不注意,一边翻箱倒柜找木头梳子,她学着姥姥的样子一下一下给我疏通,不厌其烦,直到结块消失。
母亲说,过去,姥姥也是这样照顾她们姐妹的。那个年代,姥爷常年在外,姥姥一边劳动,一边抚养她们长大,她和小姨上高中每次离开家时,姥姥在后面跟很远很远,直到车子消失不见。为了姐妹们的成长,姥姥付出了毕生的心血。是啊,人生几十载,有一些情感让你不禁热泪盈眶,有一份爱纵使你用一辈子也无法偿还。
后来,我休完产假回到单位上班。照顾孩子的重任全都落在了母亲的身上。面临繁重的工作任务,很多时候要加班很晚才能回到家,吃不到奶的儿子饿得哇哇大哭。有一天深夜,当我拖着疲惫的身体急匆匆赶回家时,未开灯的阳台上,母亲怀抱着儿子轻轻安抚着,向窗外的停车场张望。每每想到那一幕,我的内心刺痛无比。
母亲一生都是个要强的人,若不是这3个孙子,年过花甲的母亲应该还在生意场上奔波。而如今,她一边抱怨被生活的琐碎缠绕,一边精心打理着全家人的生活。在照顾孩子的同时,母亲硬是挤出时间准备一日三餐,从不敷衍。
今年的夏天格外热,有时中午回家,她额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流,手上一刻不停地炒菜、煮肉、下面条——做着中午饭。那一瞬间,负重的歉疚和难过一股脑儿的涌上心头,直到再次听到她的“骂声”……
细细想来,我始终觉得父亲是个热爱工作、对生活富有热情的人。家里的花花草草被他打理得生机勃勃,洗碗、拖地的家务活也从不马虎。自大家生活在一起后,父亲按时采购生活用品,随时打扫家里的卫生,甚至早上起来,鞋子也被父亲擦得干干净净摆放着。父亲无怨无悔,为了母亲、为了孩子、为了这个家,他在执着地坚守。当我觉得生活灰暗时,父亲这种不声不响的执着深深激励着我。
……
秋风拂面,南山脚下湟水河静静流淌。父母的爱,满而不溢,浓而不酽。如初春的一场小雨,微凉而不失清新;如三月的旭日,微醺而不失分寸。我们在父母的爱河中行驶着自己的小船,却无法弥补父母失去的青春年华。
记得有一句话,“那些手捧鲜花的人,都是一路踩着荆棘走过来的”。父母懂我,他们知道新手妈妈角色转变中的艰难,知道女儿在面对工作和照顾孩子的双重压力,承受着怎样的矛盾和煎熬。是亲情那束光,悄悄穿透了黑暗,将我的心胸照得通亮,给我力量,亦给我情怀,让我厚重。正是亲情的不离不弃,平静、淡然的守护,才让我熬过了人生自认为灰暗的时光。有父母的爱,心里是安定的,让我用笨拙的笔再次拾起这份爱。
初冬,儿子就要迎来两周岁的生日了。父母早早打算着送给孙子的礼物。殊不知,屋檐下这份似熔浆一般炽热流动着的、温柔细腻的爱,就是最好的礼物。
责任编辑:谢宛霏
白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