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大明亡国,清军长驱直入,人间天堂的江南,也变成了地狱。老莲的同窗好友、儿女亲家王毓蓍投河自尽,老师刘宗周在清兵破杭州时绝食死节,另一位老师黄道周被俘后就义……
“千古艰难惟一死”,老莲面临着艰难抉择。这样一个热爱生命、珍惜人间美好的老莲,最后还是选择了不死。不死,却要承受绵绵无尽的灵魂拷问,“国破家亡身不死,此身不死不胜哀”。
鹧鸪在森林里啼叫,一声声似“行不得也哥哥”。老莲和着眼中泪心头血,一连写了四首《鹧鸪词》:“行不得也哥哥。我也图兰不作坡,无山无水不风波,是非颠倒似飞梭。飞不起,可奈何。行不得也哥哥。”
江山易主,国土沦丧,自己也只能像大宋遗民郑所南一样,画没有根的兰花了。惊天巨变之下,不要说皇族被屠戮殆尽,自己所在的江浙,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无数冤魂野鬼在暗夜的蓬蒿里哀哭。
“自分为儒者,谁知作罪人。千山投佛国,一画活吾身”,他跑到诸暨的云门寺落发为僧,改号悔迟、悔僧。他自己说:“岂能为僧,借僧活命而已。”他在自画像上题字:“浪得虚名,穷鬼见诮,国亡不死,不忠不孝”。
一年后,老莲又还俗,在绍兴、杭州等地鬻画谋生。
老莲画了《闲话宫事图轴》。画中,伶玄和樊氏隔着石案对坐,闲话汉宫故事。樊氏手执展开的书卷,伶玄膝上放着红袱包裹的琵琶。石案上开片的梅瓶中,一枝白梅平添了幽冷的雅韵。二人神色漠然,画面沉静而幽玄。
没有开口,已说尽往世尘烟;没拨琴弦,已弹出满腹幽怨。
最沉痛的哭,是没有泪水的。
剧变之下,每个人有不同的选择。朋友周亮工做了清朝的官,老莲送了他一幅《出处图》。画中,晋代的陶渊明和三国的诸葛亮穿越时空,坐在了一起。画面右侧,头戴纶巾的诸葛亮跪坐在书案前,案上摆着成摞的文卷和笔墨纸砚。左侧,溪流之畔,头戴漉酒巾的陶渊明坐在草席之上,膝上横着无弦琴,旁边地上摆着酒具、藤杖和木屐。他转头看向诸葛亮,抬手招引——“归去来兮,归去来兮!”
此前,老莲还给周亮工画了《归去来图卷》,其中《解印》图上,陶渊明解下官印交给童仆,昂首挺立,一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岸气概。题款云:“糊口而来,折腰则去,乱世之出处。”
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他们的名字已经很像了。两人一个是儒家兼济天下的典型,也就是“出”的代表,一个是高蹈风尘隐逸避世的典型,也就是“处”的代表。周亮工,字也是元亮,所以他还有一个“陶庵”的号。老莲规劝的意思很明显:不要为五斗米折腰,做回你的元亮吧。
老莲,就做了明亡后的陶渊明。可是,陶渊明隐入田园,内心安闲淡泊;他隐遁了,茫茫海内,孤臣孽子,心的归处又在哪里?
责任编辑:宋宝颖
王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