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3年11月2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河边的错误》:在理性与感性之中挣扎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生 佘开元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3年11月28日   05 版)

    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河边的错误》一上映便引起热议,扑朔迷离的情节、荒诞诡秘的镜头无不牵动着观众们的神经。而坐在电影院中绞尽脑汁思索真相的人们,似乎也和影片中的刑警队长马哲一道,成了追缉案犯的正义化身。但实际上果真如此吗?

    《河边的错误》处处充满着隐喻,影片伊始,加缪的那句“因此 我装扮成了命运”似乎就已为全片奠定了阴冷悲凉的基调,而不断出现的滂沱大雨更为影片平添了一股令人不寒而栗的气息。从幺四婆婆被杀开始,目击小孩儿、钱铃、王宏、许亮、疯子……一个又一个人物如抽丝般出现,他们身份各异,却因为一桩凶杀案联系在了一起。在案件侦破的过程中,王宏、许亮和目击小孩儿又依次死去,其中,除许亮是自杀以外,王宏和目击小孩同样是惨遭横祸。凶手究竟是谁?为什么会杀掉这几个看起来毫无关系的人?在看完整部电影之前,这一切我们都不得而知。

    但是,疯子、幺四婆婆、王宏、许亮、小孩儿,这些人真的没有共同点吗?疯子,一个具有显著的生理创伤的人;幺四婆婆,一个因长期遭受家暴而产生受虐癖的老人;王宏,一个以诗歌之名与女学生暗存不伦之恋的诗人;许亮,一个曾经被误判流氓罪的异装癖理发师;而小孩,则是单纯无邪、尚未被社会规则涤染的代表。这世界上最随心所欲、不压抑自己内心情感与直觉的人只有两种:一种是孩子,一种是疯子。而幺四婆婆、王宏和许亮则是那些在理性与感性之中挣扎,最终理性无法完全抑制感性而展现出一定不被人所理解的欲望的代表。重压之下,人的精神产生异化,那些不同于大众的“异端”被清除——实际上是理性清除了感性,而到最后,就连纯真也成了被清除的对象。这让人不禁发问:绝对的所谓“理性”,一定就是真正的理性吗?直面自己的欲望,不也是理性的一种体现吗?如果说幺四婆婆的死是一个意外,那因不伦恋情被曝光而留下最后一封信的理想主义诗人王宏、因异装癖的秘密被公之于众而选择轻生的许亮,他们的死,何尝不是被一心执行正义、坚持追查自己内心真相的男主马哲催化的呢?

    回到男主马哲。一方面,刑警队长的身份给了他不得不追求绝对理性的理由,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正常的人,他又有着自己的个人情感和感性一面。在这样的双重身份下,伴随着案件的不断深入,他的精神压力愈来愈大,甚至时常出现幻觉——或者说是他想做却不能做的事情。在影片中,马哲陪怀孕的妻子白洁去做产检,医生告知他们孩子有百分之十的概率会患有智力障碍疾病。后来,马哲和白洁为要不要生下这个孩子大吵一架,马哲冲进客厅把妻子拼全的拼图抓下一大把扔进马桶冲走。但在影片的末尾,这幅拼图又完整地挂在了家里的墙上——也就是说,马哲冲走拼图那一幕实际上只是他的幻想。而当马哲把一切工作交给徒弟,自己回家陪伴妻子,两人共进晚餐,妻子问他还不记不记得自己多久没唱歌了,第一次唱歌是什么的时候,马哲终于放下了刑警队长的身份,缓缓唱起了那首《花心》。在这里,观众应该是有所惊讶的:毕竟在之前的办案过程中,徒弟在路上唱起《花心》召来了马哲怒斥:办案怎么能唱歌呢,谁又能想到,这竟然是马哲第一次唱给妻子的歌呢?从这里开始,马哲就完全进入了自己的感性世界,至于后面照相馆、神庙包括河边擒凶、表彰大会、给孩子洗澡的场景是不是幻想,已经不重要了。

    在这部影片当中,有代表绝对理性的局长:办案只讲求证据链,其他的一概不问,一概不理;有代表绝对感性的傻子和小孩,有代表感性突破理性的幺四婆婆、王宏、许亮,也有在理性与感性间纠结挣扎着的刑警队长马哲,这些人共同构成了社会的缩影。那些死去之人,大多是先社会性死亡,再生理性死亡的。阻止女儿和王宏恋爱的钱铃父母,面对危在旦夕的许亮一定要等家属签字才能转院救治的护士,对有可能诞下智力缺陷儿童的准父母颇不耐烦的医生,有把许亮的异装癖公之于众嫌疑的纺织厂门卫,他们何尝不是戕害这些生命的凶手?面对那些所谓“异端”,歧视或冷漠的大众,何尝不是戕害这些生命的凶手?

    责任编辑:谢宛霏

《二手杰作》:失意作家的真实写照与创作驱动力
《河边的错误》:在理性与感性之中挣扎
见到《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