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3年12月0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竹香(随笔)

梁政西(24岁)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3年12月05日   07 版)

    “穿过覆满苔花的石板路,往南边的竹林走去,待酒香四溢、炊烟四起,碰撞声一阵阵地传来,拐进第一个巷子口,推开竹编门,那就是外公家。”记忆中,母亲第一次带我来外公家时,便是这么说的。

    竹林旁,十几户人家紧挨着,在这里,酿酒、做豆腐、熏腊肉……几乎人人都有自家谋生的手艺,而这些手艺的由来,与这片竹林密切相关。村里的人说,竹林里产什么,什么就是这世上最好的,究其根本,与那特殊的香气有关。

    这里生活的人,叫它竹香。少时,这种香味于我并无特别,甚至路边长出野花,都比它更让我着迷些。村里的人善用竹香,从春日里破土而出的嫩笋到冬日里竹下铺满的笋壳和落叶,它们都能被物尽其用,或蒸煮、或烟熏、或发酵,直到那一抹清甜被充分吸收,一颗绵竹的价值才迎来终结。

    相比于“锦上添花”的存在,对于竹香,外公更喜欢它本来的味道,持久而绵长。他说竹香是甜的,可甜味不从他手中的米酒里来,而是从那泛黄的竹筒里渗出。

    外婆嘲笑他无厘头的“自负”,但那傲气并非毫无理由,他有着独门手艺——竹编,不需要使用或添加任何物质,竹香便能被最大程度地释放出来。

    十几米长的绵竹,从砍下到编织成器,十几道的工序,由他自己独立完成,密密麻麻的竹条交错纵横,在他的手里不停翻转、压实,根据编织物品的大小、构造,少则几小时,多则几天,一个竹编才算完成。我的家里,也有很多外公做的东西,那是母亲的陪嫁,但并不算多。若要看的完全,还是得穿过竹林去到木屋,那里大到装粮食的缸,小到刷锅用的刷子,都由竹子制成。还年少时,曾祖父教他学会了这门手艺,后来这也成了他的生计。

    幼时,父母忙于农活,我几乎成年累月待在外婆家。那时,我最爱的,便是搬过外公为我做的竹凳,坐在他身旁,看着那一根根竹条在他的手里编织成各种器具。这是门技术活,材料除了竹条,就是竹条,拉扯间,需要一寸寸的巧劲,不然,稍不注意,手便会被划出一条条的口子。我也曾因为看到那些伤口冒出的鲜血被吓哭,吵嚷着让外公戴上手套,可他总嫌手套笨拙,怕失了准,箩筐不牢靠。

    也正因为这份细致,日复一日,那浸满竹香的箩筐在周围也有了好口碑。起先,人们只要求坚实,慢慢地,也讲究了起来,箩筐也有了各式各样的“定制款”,村民们会将自己偶然看到的款式样貌,绘声绘色地描述出来。

    “大爷,您能做吗?”

    外公总是笑道:“能!咋不能!”

    他不是夸海口,只需过上几日,他便会提着做好的箩筐,来到买家,人们总惊叹于他过人的技艺,一声喜出望外的“呦”,便是对他最好的肯定。当然,也不是次次都能顺利,偶尔碰到不称人心意的,他也会提着竹箩,来回折腾,一直做到满意为止。春去秋来,他就坐在屋檐下,一坐就是一天。

    农历四月初八,是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早起,将提前一晚泡好的五色米,混杂着竹熏的腊肉上锅蒸熟,还会煮上十几个被染红的鸡蛋。老人说,吃了这些,今年才会有用不完的力气,那是大人们才会在乎的东西,而孩子们自然是有着不一样的玩法。

    装满红鸡蛋的竹箩,趣味无穷。或是花瓶状,或是瓷碗状,亦或是其他特别的模样,总之,对于孩子来说,这一天的“风光”,都来源于此。将鸡蛋从筐里拿出,使劲朝着另一枚鸡蛋碰去,若鸡蛋碎了,便输了,换另一枚继续。提着筐,四处闲逛着,若得一句“你的筐真漂亮!”往后几天,无论晴天还是下雨,筐总是不离手的。

    许是少时被经久不散的竹香滋养着,长大离家后,那一抹甘甜仿佛成了“执念”。无论是吃的还是用的,我总试图在回不去的日子里,寻找那独一无二的味道,神奇的是,就好似村里人说的那般,出了那片竹林,便再也寻不到。

    靠着年轻一辈的努力,村里的条件慢慢好了起来,石板路铺上了水泥,原来竹林旁的人们也相继搬了出来。老人们不再靠手艺谋生,原先随处可见的吃食,成了逢年过节才偶得上桌的佳肴。

    但好在,时间酿就的东西,源远流长,没了谋生的顾虑,竹香的奥秘也得以分享。竹林越发茂密,村里的人明白,守着这片竹林,竹香就永远存在。

我与羊与草原(随笔)
竹香(随笔)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