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3年12月2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即使杰作“二手”,我们还有自己一手的人生要去活

常州大学学生 刘俊杰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3年12月26日   05 版)

    所有的文学爱好者,特别是正在创作路上的文学创作者,都能在《二手杰作》这部电影里或多或少地窥见自己的影子。不像传统的文艺片的隐晦或含蓄,这部电影将现实主义的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将文学的现实困境再一次搬上荧幕。这对于某些持有文学梦想的写作者而言,是一次直击心灵的震撼与拷问:在文学功利化的趋势下,纯文学究竟“身在何处”?

    各人有各人的答案。电影主角马寅波是一个失意的中年写作者,他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毅力,即使自己的作品不被认可,他仍旧坚持自己的文学梦想,笔耕不辍,希望可以让更多人见识他的文采。这样的追求无可厚非,毕竟对一名写作者而言,谁不想自己的文字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谁不想成为光环下收获赞誉和掌声的著名作家?其中自然有虚荣心的驱使,但更多,是对自己所坚持的事业的一种肯定,是对自己热爱的一种交代。我们都希望自己所执着的,是有意义的事情。

    所以,当马寅波借着儿子的名义发表了自己的文章,在当时掀起轩然大波时,他尝到了被认可的感觉。特别是在无数次退稿的经历后,这种感觉变得愈发强烈。可反过来想,同样的文字为何换了名作者就变得“充满价值”,就能出版成功?难道必须靠着“天才”“少年老成”的舆论,才能制造看点,从而让读者接触到一个沉寂已久的文学写作者卑微的文学梦?

    如果一部好的作品必须围绕舆论、看点、热度等功利化的名词做文章,才能得到大众的关注与欣赏,那么纯文学的生存地域又在哪里?那些真正有才华,抱着单纯的文学理想,就像电影里那位从事玛丽苏写作的青年作家那样,他们努力和前进的方向又应该在哪?是屈服现状,去做陪酒小姐,助力自己的出书梦?还是借着儿子的名号,打着“天才少年”的旗号,发表自己的文字?

    马寅波是一名具有强烈虚荣心的写作者,这无疑。但同时,他更是一名有尊严的、对纯文学抱有敬畏的作者。可是当虚荣心战胜了这种敬畏,他开始注重自己的名誉时,文学便不再纯粹。在他为自己的书刷销量、冲榜单时,虚荣心随着剧情的发展一齐达到高潮,甚至有了些戏剧化的意味。此时,他心里想的不再是让自己的文字被人看见、被人肯定,而是自己要被看见,要被人所肯定。他追求名利双收的快感与满足,好给他过往煎熬的岁月一个交代。

    可笑的是,他怎么都证明不了那部红极一时的作品出自自己的笔下,这是世俗对其的嘲弄,他的书成了“二手杰作”。刷销量的事情败露,他的心血被一烧而尽。他狼狈地带着幸存下来的杰作准备寻死,带着最后的一点尊严,准备与这个世界告别。此时,两颗同样迷惘的心相遇在一起——他遇见了之前那位青年作家,现在却和他一样落魄,企图离开这个世界。

    出自前辈的关怀和人性的善良,他给意图轻生的女孩上起了课,给如今的自己上起了课。在功利化的浪潮下,执着纯文学的人生是虚无的,而每个写作者必须有自己清晰的认知。我们何尝不是当代的浮士德,在现实与理想的鸿沟中,迷惑了双眼,迷乱了心智,最后迷失了自己。

    故事的最后,马寅波拯救了别人,也拯救了自己。即使杰作依旧“二手”,我们还有自己一手的人生要去活。电影的结局给足了马寅波安慰,也给足了我们这样的文学爱好者以安慰。可现实世界从来不缺少马寅波,现实也不会因为一个马寅波而改变。但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他身上对纯文学的敬畏、作为写作者的尊严、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人文关怀,难道不能为纯文学找到一丝前进的光亮,带给那些志同道合的写作者一些希望与鼓舞呢。

    责任编辑:谢宛霏

《奥本海默》:穿梭几十年,最终正中我们的眉心
即使杰作“二手”,我们还有自己一手的人生要去活
“剧王”的诞生:回望《狂飙》的狂飙之路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