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3年12月2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俞白眉:最好的创作总是能契合时代脉搏

见习记者 郑欣宜 赵小萱 记者 周伟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3年12月26日   06 版)

    扫一扫,看视频

    俞白眉,原名武涛,著名导演、编剧、制作人。代表作品:情景喜剧《闲人马大姐》《东北一家人》,电影《分手大师》《恶棍天使》《银河补习班》《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

    15年前提起俞白眉,他是情景喜剧界的金牌编剧,而现在,他更多以主流商业片导演的身份活跃在大众视野中。

    从作家,编剧,再到导演,俞白眉的艺术创作之路似乎充满着“偶然”。他对艺术的兴趣的创作天赋展现得很早,从小喜爱文学,高中时就开始自排自演小品,大学阴差阳错学了计算机,痛苦地做了几年“理工男”,但几番波折后又重回创作道路。

    在采访中,他反复提起“命运”这个词,“我直到38岁才选择了导演这条路,回头想想这么多偶然性加在一起,一切似乎都是命中注定的”。

    一场意外车祸,成了他“一生的拐点”

    因为理工科成绩优异,俞白眉上大学时选择了计算机专业,但本身对这个专业毫无兴趣的他,每天靠着看电影、看录像“混日子”。

    与喜剧的第一次面对面接触是在1994年。当时,俞白眉受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同学的邀请,去正在他们学校拍摄的一部情景喜剧当观众。一场戏结束,主演之一的宋丹丹坐到了他前面的观众席上,带头鼓掌哈哈大笑。“那一刻我感觉这个职业太有魅力了,但同时也心灰意冷,觉得我这辈子离这事太遥远了”。

    这部给了俞白眉巨大冲击的情景喜剧,就是著名演员、导演英达执导的《我爱我家》,而此时距离俞白眉与英达合作还有6年。

    1996年俞白眉大学毕业,进入了中国航空工业第631研究所工作。他觉得当时自己的人生“彻底崩溃了”,“除了打篮球就是打麻将,上班对我来说是这辈子都不想干的事,我觉得自己在一个时间循环里跑不出去”。

    但命运的齿轮总是在无声中转动,1997年12月30日的一场意外车祸,成了俞白眉“一生的拐点”。在医院休养的几个月里,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从此,文学创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他开始以“俞白眉”代替原名武涛,在当时最早的网络写手聚集地之一 “榕树下”文学网站上持续发布作品,其中最出名的当属《网络论剑之刀剖周星驰篇》。

    俞白眉名气渐起,开始写作仅一年多便担任了“榕树下”网络文学大赛评委,与同为评委的作家王朔、编剧刘恒等心中的“偶像”结识。

    2000年,一位朋友打来电话,邀请俞白眉为一部电视剧创作剧本。没有任何犹豫,俞白眉和朋友来到了北京闯荡,并写出了以自己为原型的剧本《网虫日记》。经由王朔,剧本被送到英达手上,命运兜兜转转,终于完成了闭环。之后,俞白眉成为英达团队下的职业编剧,陆续创作了《闲人马大姐》《东北一家人》《西安虎家》等一系列情景喜剧剧本,英达向别人介绍他时总说:“这是第一批从我的观众成长起来的编剧。”

    好的导演应该像一个“六边形战士”

    电视剧编剧的身份将俞白眉推向成功,但这却远不是他创作之路的终点。

    2009年,俞白眉与好友、著名演员邓超成立话剧团队,推出了《分手大师》《恶棍天使》等一系列舞台剧。正当小剧场演出发展得如火如荼时,光线传媒向俞白眉发出了邀约:“要不要来拍电影?让人发笑的能力还可以转换到另外一种形式上。”

    俞白眉答应了,“一开始想的只是由我来写个剧本,找导演来导,只不过找不到合适的导演,想了想最后实在没辙了,赶鸭子上架,自己做了导演。”以2014年上映的喜剧电影《分手大师》为起点,俞白眉与邓超这对“铁杆儿搭档”,联合编导了《恶棍天使》《银河补习班》等多部电影,名气一路攀升。

    争议也相伴而来。俞白眉在一次次创作得到的经验与观众的评价中不断摸索前进的方向,如今对此已经很坦然:“在此之前,我的所有知识都是关于剧本的,关于导演的知识确实不太完善,拍过两三部戏之后,才在工作中逐渐学习关于电影导演的知识。”

    作为职业编剧,俞白眉认为自己的优势是在不同的类型上都有工作经验。“类型本身是电影的创作者和观众共同完成的。中国过去十几年来所走的类型电影这条路,其实也是我们在和观众不断互动,不断从观众那里得到新的看法、新的知识,这些东西又推动了今天的电影向着新的方向发展。电影注定是场冒险,它不会是一成不变的。”

    成为导演后,俞白眉也对剧本渐渐产生了新的理解。刚入行跟着刘恒学习写剧本时,刘恒便夸赞他“天生有意识在用视觉写剧本”,但这一点他在成为导演后,经历了几部作品的自编自导才真正有了体会。“电影是一种视听的艺术,如果说编剧在创作中负责传达思想和建构故事的肌理,那导演就是最后的总工程师,要将这些内容呈现出来。”

    在俞白眉看来,做导演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懂心理学, “同一个编剧给了同一场戏,好的导演就能让这场戏拍得完全掌握观众的心理,差的导演可能只能把整个故事讲述下来”。在俞白眉心中,好的导演应该像一个“六边形战士”:不仅对音乐、绘画、戏剧表演、剪辑都要有一些了解,还要懂得节奏,同时要深谙人性的幽微,除此之外还应该懂管理:一个剧组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怎么把所有人的智力加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高度,也是导演的一个重要能力。

    从一开始决定写剧本,再到转型导演,俞白眉感慨自己“好像一直是被推着走的”。“如果没有车祸,我就不会写剧本,如果没有那个朋友的电话,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进入这个行业。”只不过相比其他人,俞白眉认为自己对所做工作的兴趣更浓厚、也更投入和专注,做编剧如此,做导演也是一样。

    希望拍出可以留在时间里的作品

    2023年年初,《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上映,这是俞白眉担任导演的第四部电影,对于他来说,这也是自己在导演之路上的重要一步。 “以前的拍摄,大部分时候是在现场像炒菜一样现‘炒’,这是第一次觉得我在镜头上有属于自己的控制能力。”非科班出身的俞白眉,靠着不断学习和经验的积累明确自己作为导演的方向。

    相比于前面的几部作品,俞白眉为《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打出了最高的分数,“这部戏的主题首先就是我深信不疑的,而且关于主题的阐发,包括整个戏的完整度,都比以前有一个明显的进步。”

    在俞白眉看来,《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虽然讲述的是一个相对远离今天生活的故事,但它传达的“直面挫折、奋勇拼搏”的主题却是与当下时代密不可分的。“这个世界在变化,创作的主题就要变化,最好的创作总是能和这个时代的脉搏(契)合上。面对这个不确定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我未来的几部戏都在关注这件事,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当被问及对当下的青年创作者有何期待,俞白眉引用了一位国外知名导演说过的话:你们应该想想中国人为什么而焦虑,中国人为什么而痛苦,中国人为什么而幸福?这段话曾给俞白眉带来极大的触动,“‘中国人’听起来是一个特别宏观的概念,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每个人都有触感。如果创作者想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深深为之共鸣的作品,就应该思考这些问题。”俞白眉说,“艺术创作者要努力地帮这个时代、帮我们在土地上的族群号脉,努力地去感知他们的心声。”

    作为创作者,你想拍出什么样的作品?对于这个问题,20多岁的俞白眉刚入行时想法很简单:每两年能做出一个当时的畅销品就是成功。而如今,48岁的俞白眉会回答:“我想拍出可以留在时间里的作品。”

    责任编辑:周伟

支教,是与童年的自己久别重逢
甘为萤火,育梦成光
俞白眉:最好的创作总是能契合时代脉搏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