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3年12月2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奥本海默》:穿梭几十年,最终正中我们的眉心

华北电力大学学生 张瑛楠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3年12月26日   01 版)

    “你赋予人类自我毁灭的力量,这个世界却毫无准备”,一如为真理而战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奥本海默的一生,也是虔诚而矛盾、辉煌又悲凉的一生。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最新力作《奥本海默》,向我们描绘了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传记电影素来“易落俗套”,可诺兰巧妙地穿插纵横捭阖的叙事线,通过一场极致对抗将观者卷入其中,让观众去触摸奥本海默的那段传奇岁月,将他领导研制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伟大成就,连同他所经受的道德叩问、心灵枷锁和人性挣扎,一并陈列其中,让观者在3小时的放映时间里,再不能置身事外,不仅成为追述者、参与者,更成为思考者、共情者。

    影片以奥本海默研究原子核裂变为开端。1942年,他被任命为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主任,领导“曼哈顿计划”,研制原子弹。在这座建在沙漠的实验室里,奥本海默与他的团队开展了艰苦卓绝的研究,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随着研究进展的不断推进,奥本海默逐渐感受到了原子弹不可掌控的威力。他深陷道德困境,进退维谷,试图找到一个“两全法”,既能保护国家安全,又能减少对人类的灾难。殊不知,历史的车轮已经滚滚向前,他已无力阻挡。最后,伴着刺眼的光芒和火红的蘑菇云,原子弹在这片沙漠上空引爆,光与声错时而来,当巨大的白光吞噬了银幕内外所有的恐惧和希冀的一刻,几乎万籁俱寂,时间似乎停滞,巨大的爆响声却破空而至,紧接着眼前便充斥着科学家们的笑脸。

    面对眼前的壮阔与欢呼,奥本海默却无法痛快地加入其中,他内心的愧疚与挣扎无法被喜悦掩盖。原子弹爆炸时闪过的那道白光,不断地向他呈现着灾区的尸骨遍野和血流成河,周遭的冤魂和哭喊一直萦绕在脑海里,他“对自己完成的工作有点惊慌失措”,还有一种“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的感觉。于是,奥本海默选择退出实验室。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由于奥本海默对任务的阻拦和口无遮拦的行事作风,他树敌无数,深陷政治风波。似乎每一个宏大的开端都注定着悲剧的走向,影片以他孤独的身影在核爆后的废墟中漫步结束,导演留给观众长久的沉默与思考,而上帝留给奥本海默一生的自我对抗和挣扎。

    奥本海默,同普罗米修斯一般,为人类带来“原子弹”这颗火种,但未曾料及背后的隐患。影片中展现了关于科学伦理和责任的人类普遍困境,将奥本海默塑造成一个超脱众生却充满矛盾缺陷的普罗米修斯,他不知这火种是否会把人类文明燃烧殆尽,于是便只能在盗火之后接受惩罚和自我困顿。普罗米修斯不死不休地经受着钻心啄肺的痛,奥本海默则用余生的负重前行来偿还他内心中的“过错”。英雄迟暮,繁华落尽,影片的沉重久久萦绕不去。

    这宿命般的悲剧不禁让我们发问:普罗米修斯的困境何以破除?带来两极化结局的发展进程,是否必然伴随着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消沉?片尾观众的沉默已经给出了答案。原子弹爆炸的威力透过摄影机,穿梭几十年,最终正中我们的眉心。

    责任编辑:谢宛霏

俞白眉:最好的创作总是能契合时代脉搏
不缺好演员,缺乏好作品
老神树(随笔)
“果爸”高强:与女儿在双向奔赴中共同成长
《奥本海默》:穿梭几十年,最终正中我们的眉心
范墩子《也傍桑阴书华年》:真实地虚构,零度地抒情
门神(小说)
花园里的飞机(随笔)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