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4年01月09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明石桥上的泰山文化(散文)

戴荣里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4年01月09日   01 版)

    大汶口文化,是海岱文化的主流。在大约6000年至4500年前,大汶口文化时期,经历了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过渡的一个时期。秋日暖阳的中午,我们驱车来到大汶口遗址博物馆,在这里,领略大汶口先民刀耕火种的历史。在一件件出土的陶器和随葬的器皿上,能看到先民们对自然神的崇拜和依赖。泰山日出的形象,能被先民们保留在陶鬶上,足以看出先民对自然神的崇拜。我在这个博物馆里驻足良久,全程仔细观看了每一个器皿并认真录像。走出博物馆,我还沉浸在历史的时光隧道里。先民与自然相依存的一切,值得现代人反思生活的艺术。

    从大汶口遗址往南一公里处,就到了山东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山西村。在这个石头砌起来的村庄,几束从屋顶上飘逸下来的枸杞枝条,让我感受到属于泰山符号村庄的历史气息。在山西会馆,这一由山西商人建筑起来的建筑,院内的戏台和关公像,让人想起当年山西人的抱团、红火以及民众对安全的期盼,也默默沉淀下这条古道上曾经繁荣昌盛的历史。

    阳光正好。古屋、古墙,只是被平铺的新石板路坏了意境,还有在这份意境里追赶古人赶路的踏实感。泰山之石,铺就在齐鲁的土路上,构成通向远方的商贸大道,古代的商人们,自有比今人更畅阔的情怀。

    出得高高的城门,回望这历史的遗留,好像感受到时光风雨的犀利;镇政府负责介绍大汶口文化的彤彤,自豪地向我们讲起迎面那座石桥的来历。石桥弯弯曲曲,呈S形状蜿蜒在大汶口河两岸,这一边是山西村,那一边是茶棚村,仅凭这个村名,你就可以想象当地村民的淳朴与当年商贸的兴盛。在一众善民搭起的茶棚里,过往的商人端茶畅饮后,度过这具有象征意义的长河。在更远古的时候,人们对这条河流充满敬畏,每到夏季,两岸民众凭借着小舟渡人,渡河成了窘迫的一件事。古渡口的暗凉,曾经阻挡了多少人的长途之路。直到1567年,一座凭借河势而建的石桥,历经6年终于建造在河岸中间,成为跨河人心目中踏实的心桥。此桥建成后,经过157年后的一次大水冲击,桥梁毁坏。泰安粥店石匠姜桂松,是一位建造泰山石阶的石匠,他重新修建起这座明石桥。有着丰富建石桥经验的姜石匠,是泰安人实在风格的代表,也是一位想着大众的公益人。当地人也称明石桥为“姜公桥”。我刚到泰安工作时,工地就在粥店村附近,这里世世代代出石匠,石匠们的勤奋、辛苦,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们的技艺让我叹为观止。

    桥是弯曲着建造起来的,没有横亘两岸的气势,却有委婉的诗韵散发。在这座石桥上,有两段是没有桥孔的“哑巴桥”,借助自然存在的石基,铺上长长的石阶。一脉线石,巧妙地将河水分流两侧桥孔中,让人折服于古人的智慧。这座石桥,长221.8米,宽2.5米,顺桥而铺的石条每块3.3米长、0.5米宽、0.3米厚,65座桥孔敦厚、扎实。迎水而建的桥墩,做成尖头的形状。在大石头的纵横连接处,铁制的扒锔牢牢钉住每一块石头,让整座桥浑然一体。我站在桥面上,让摄影家邢老师把这一溜历史的遗存拍摄下来,趁着蓝天和河水,以及那一片片茂盛的芦苇。

    河水之上,有不少垂钓者。问之,答曰钓虾,仔细观之,竟然有十几条虾米,用钓鱼的方式钓虾,也是汶水河两边村民的爱好;终于找到一个钓鱼的先生,说他从几十里外村庄过来,每天钓鱼给家猫吃。“猫就喜欢汶水河养就的小鱼儿”,一句话把我们逗笑了。一座传承了400多年的古桥,在这个桥面上发生了多少生死离别的故事,又有多少生活的微末细节被过往的行人忽略。不远处的芦苇荡边,飞起又飞落的白鹭,想想晨曦和晚霞中它们的样子,该是何等的唯美;几只呱呱叫的野鸭,正在河中贪婪地吃着鱼虾吧——这些自由的生灵,在提醒着心理负担太重的城里人,应该有回归自然的心态。

    桥面铺就的石头,采自泰山,是典型的泰山石。桥面已经被过往的行人磨出亮光。曾经不断行走的车轮,在石面上留下清晰的轱辘印记,记载着历史的沉重。在桥一侧的两块石头的裂缝之间,据说就是齐鲁两国的分界线。汶水之田,向来是膏腴之地,历史上的战争其实就是利益之战、资源之战,就是放到当下,也是情同一理。石桥上,偶尔有孩童骑童车,也有三轮车不断驶过。孩子的童真与大人的谋生,在天地与河水、芦苇荡间,构成一幅唯美的剪影。恰有长长的一群羊儿通过,牧羊人空中甩出一声脆鞭响,那些羊儿们如规训的队伍,顿成涌动的气势。我站在旁边,羊儿们身上的膻气,放羊老汉脸上的暗红,映衬着泰山石铺就的青色,有一种寓言般的感觉匍匐在那里,让你不忍卒读。历史的牛羊,一代代消失在桥面上,无数的牧羊人,接触着土壤、河流,每天过滤着自己的心灵,在与社会若即若离的抗争中,度过悠然的一生。

    村民介绍,每年七月十五,就会有不少人来河里放灯,祭奠祖先和河神;每逢有儿女考上大学或有值得庆贺的大事,村民也会在桥上举行各类仪式。不少有志儿女,也是从这里踏上了走向远方的路途。从大汶口走出的先人,一代代走向更远的地方,他们遗留着大汶口生活的习惯。如今,在汶河上,横跨着7座公路桥和铁路桥,而作为仍在使用的明石桥,则成为这些桥梁的“老大”,默默讲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讲述着智慧与历史的过往。

    (戴荣里,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人民大学科学哲学博士,散文作家。)

    责任编辑:周伟 谢宛霏

严燕生:朗诵,关键在一个“情”字
明石桥上的泰山文化(散文)
冬季四物
因为有你,“童颂中华”的故事才更精彩
阿舍《阿娜河畔》:边疆与内心的双重史诗
7月里的繁星(散文)
噪声与回声之间(散文)
回眸(小说)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