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4年01月2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鄂尔多斯脸谱(报告文学·下)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李青松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4年01月23日   02 版)

    作者李青松(左)与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主任田成川在鄂尔多斯考察。受访者供图

    (接上期)

    沙柳

    一丛一丛,一片一片。

    沙柳,沙柳,随风摇曳。

    在毛乌素沙地,沙柳是一种最寻常的植物。沙柳有“五不死”之说——“干热旱不死,水多涝不死,沙土埋不死,牛羊啃不死,刀斧砍不死”。正是由于其生命力极强,沙柳便成为了防沙治沙的先锋树种。

    在沙地里,沙柳能长三四米高。它的根系相当发达,在我们看不见的沙中,根系倔强地向四处延伸,编织出一张活的生态网络。虽然,看起来它枝条纤细,绿叶娇小,仿佛风沙一吹,就能摧之折之毁之。然而,它却坚韧,顽强。一丛一丛,一片一片,集群布阵,筑起了一道又一道绿色屏障。能阻风,能降沙,能固碳,能涵水,能造氧,能栖鸟,能悦目。

    沙柳,沙柳,真棒!

    然而,作为沙生灌木,每隔三五年沙柳就要平茬一次,否则,到了第七年就会老化,因养料和水分供应不足,而失去生机,慢慢枯死。

    一位林草局长说:“沙柳死掉后,不仅失去防风固沙能力,还容易发生病虫害,也容易引发火灾。而平茬后,沙柳会越长越旺,防风固沙效果甚好。”

    平茬割下来的沙柳,就当柴烧喂灶口了吗?

    不是。

    乌审旗有一家生物发电厂,用的原料就是沙柳。这个生物发电厂,每年消耗沙柳等灌木18万吨,可发电两亿千瓦时。电,就是能源。沙柳能创造出电,沙柳不简单呢。

    在伊金霍洛旗,有一家企业,以沙柳为原料,经过多道工艺处理,最终加工成高性能重组木,用于家具、造船和航空等领域。沙柳重组木,密度高,阻燃强,不变形,不开裂,性能好,深受国外客户青睐。

    企业以每吨400元的价格,收购农民牧民平茬割下来的沙柳,让许多农牧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农民认识到了沙柳的价值。

    牧民认识到了沙柳的价值。

    于是,在毛乌素沙地,农牧民种沙柳的积极性更高了。

    种沙柳种沙柳种沙柳,

    平茬平茬平茬。

    钱钱钱,

    绿绿绿。

    这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一种现实的生态经济逻辑。沙柳,以自己独特的生物学特性,逆向推进了沙地的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进程。

    沙柳,沙柳,我向你致敬!

    禁令

    在鄂尔多斯,无法绕开一个人——成吉思汗。敖包遗迹、广场、雕塑、街道、公园、图书馆、博物馆等等,成吉思汗的诸多元素在这些场所和空间实体上一一呈现。

    倏忽间,眼前的情景触动了我的记忆。2003年3月,我到美国考察时发现,华盛顿的一个博物馆里,居然悬挂着成吉思汗的画像。《华盛顿邮报》曾发表文章说:“成吉思汗是过去1000年最重要的人物。” 他的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这是一个真正令世界发抖的人。

    然而,通过研究,逐步认识到成吉思汗并非只识弯弓射大雕,他竟然具有清晰的法治意识。无疑,这引起了——作为法学专业背景的生态文学作家——我的极大兴趣。《蒙古秘史》中记述了成吉思汗以自然法为依据,制定并颁布《大扎撒》的详细过程。

    扎撒,即法令或者禁令之意。

    《大扎撒》规定,严禁破坏草场,严禁毁坏树木,严禁糟蹋土壤。不得在河流里便溺,不得在草甸上洗晒衣服,不得污染井水,不得在夏春秋两季下水洗浴,不得用金银器皿舀水,不得向火中投掷不洁之脏物,不得将奶汁及食物泼洒地上,违者处斩。

    瞧瞧,这一连串的“严禁”和“不得”,以及血淋淋的“处斩”一词,以否定式的极端用语,道出了成吉思汗保护草原和水源的铁一般的态度。

    不过,《大扎撒》里,也充盈着温暖和柔情。云:“诸每月朔望二弦,凡有生之物,杀者禁之。诸郡县正月五月,各禁杀十日,其饥馑去处,自朔日始,禁杀三日。”

    又云:“前正月为怀羔时分,至七月二十日休打捕之。若打捕,肉廋皮子不可用,可惜了牲命。打捕人每有罪过之。”

    除了《大扎撒》之外,蒙古族一些训诫和习俗里,也包含着许多生态保护的内容。诸如,围猎时不得惊扰和恐吓受孕动物,使其放生,避免动物绝种。放牧时,不轻易在草场上挖坑刨土,避免草场沙化。倒场时,清理垃圾,把炉灶产生的灰烬掩埋干净。只可捡拾枯枝和落叶,不可折损幼树。游牧时,发现树根或者草根裸露或者被风吹出地面,要下马掩埋之。

    对于成吉思汗来说,“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绝对不是一句空话。拿破仑曾不无感慨地说:“这个游牧民族有严格的军事组织和深思熟虑的法令。他们要比自己的对手文明得多,我不如成吉思汗。”

    为了明天,为了明天的一切。

    是的,鄂尔多斯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时时刻刻,时时处处注意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可谓善莫大焉。

    天地之间,望着那无垠的绿色,我隐隐感受到了成吉思汗的强韧基因,在广袤的草原上暗暗发力而生长出的传奇。

    羊绒衫

    “带够银子了吗?” 同行的栾彩霞老师悄悄问我。

    “啥意思?”我不解地问她。

    “羊绒衫,羊绒衫。”栾彩霞说,“来到鄂尔多斯没有选购羊绒衫的计划吗?这里可是比北京便宜许多呢。”

    我说:“我没有出差购物的习惯。”

    栾彩霞说:“你不妨破例一次。我可以给你当参谋。”

    我说:“你不会是鄂尔多斯羊绒衫的托儿吧?”

    “你看像吗?”

    我们都哈哈哈大笑起来。

    羊绒衫,是鄂尔多斯的标志物。鄂尔多斯羊绒衫是有生命能呼吸的天然纤维纺织品,有“软黄金”之称。栾彩霞从事环保宣教工作20余年,她说:“鄂尔多斯羊绒衫面料软,轻柔且保暖,穿在身上的舒适感是别的面料无法比拟的。甚至,它可以直接贴皮肤内穿,毫无刺痒之感,柔柔的,暖暖的,如梦如幻。”

    物以稀为贵。

    羊,不是稀有之物;羊毛,不是稀有之物。可是,羊绒,我说它不是稀有之物就有点底气不足了。

    世界上的羊绒产量不多,且主要产自中国。如果说,世界羊绒有四分的话,那么有一分产自鄂尔多斯。如果说,中国羊绒有三分的话,那么有一分产自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绒都。

    鄂尔多斯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绒城。

    虽然羊毛出在羊身上,羊绒也出在羊身上。然而,此羊非彼羊。羊绒与羊毛是两回事。羊毛长在绵羊身上,而羊绒只长在绒山羊身上。绒山羊身上既长羊毛,也长羊绒,往往是羊毛里夹杂着羊绒。而绵羊身上的羊毛里没有羊绒。

    若干年前,有人指责“鄂尔多斯羊绒衫”是变相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罪魁。因为山羊吃草,也刨草根。

    在鄂尔多斯,就此问题,我专门采访了牧民。牧民说:“山羊确实吃草根,但只有在没草吃,饿得不行的情况下,才刨草根吃。”有关专家也证实:“草原的问题,不是山羊吃草根的问题,而是承载过量,导致草原整体退化的问题。”

    是呀,草原还是那个草原,可是当地人口,解放以来至今增加了4倍,而牲畜的草原承载量增加了14倍。

    谁是破坏草原的罪魁?或许还是人吧,非山羊也。

    所幸的是,近些年,鄂尔多斯通过退牧还草,控制牲畜承载量,加之科学管理,草原生态系统正在得到合理修复,草原上的景象亦一年比一年好起来。

    不过,我还是很纠结——鄂尔多斯羊绒衫,我是买呢?还是不买呢?这是个问题。

    流入黄河的河

    西北东。

    鄂尔多斯三面临河——黄河。西面,黄河自鄂托克旗都斯图河口进入鄂尔多斯,到准格尔旗马栅乡出境,总共流经4个旗28个乡镇(苏木)。流经村庄(嘎查)有多少呢?没数过,在地图上数数就知道了。

    4个旗是:鄂托克旗、杭锦旗、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28个乡镇(苏木),名字列举出来得一大串,甚至不止一大串,可能得三大串,就不列举了吧。

    总之,那些名字因之黄河,无不浸润着水的气息。

    黄河流经鄂尔多斯全长762公里。黄河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

    鄂尔多斯境内有426条河流,全部注入黄河。这些河流,有的称河,有的称川,有的称渠,有的称沟。而称沟的居多,如狼嚎沟、榆树沟、沙拉沟、巴拉盖沟、掌岗图沟,等等。为什么沟也是河呢?当地朋友说,称沟的河往往是季节性的河流。

    历史上,鄂尔多斯境内的大小河流浑黄不堪,多半是流域两岸的水土流失造成的。当然,企业排污,导致河流污染情况也很严重。

    若干年前,鄂尔多斯痛下决心,一些企业该停的停,该关的关,壮士断腕,河流污染问题开始逆转。特别是实行“河长”制之后,每条河流都有人管了。

    巡护员日日巡河,风雨不误。巡护员的任务是——查看河水有没有污染,河边有没有垃圾,河道畅通不畅通,周边有没有乱堆、乱建、乱占、乱采现象。一旦发现问题就立即向“河长”报告。在第一时间,“河长”会带领有关人员前往现场处置。

    如今,鄂尔多斯的大小河流,呈现出了“河畅、水清、堤固、景美”的生动景象。

    流入黄河的河,流着欢愉。

    流入黄河的河,唱着欢愉的歌。

    答案

    生态好了,一切就会跟着好起来。

    鄂尔多斯还是鄂尔多斯,但近年的降雨多了,雾天多了,鸟多了,松鼠多了,野鸡和野兔多了,狼和狐狸多了。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沙漠与沙地的概念越来越模糊了。黄河流经的库布齐沙地和毛乌素沙地,已经没有了以往的暴躁脾气,因为这两片沙地如何活下去都是问题了。著名的“响沙湾”的响沙,也将暗哑无声,有绝迹的可能。绿色取而代之,无需太多时日了。

    绿绿绿。鄂尔多斯充满生命的律动。

    绿绿绿。绿,是一种美。

    绿绿绿。绿,是一种善。

    绿绿绿。绿,是一种爱。

    绿绿绿。绿,是一种福。

    在新的时代,每一个鄂尔多斯人对绿都有自己的解读。

    鄂尔多斯与黄河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对中国来说,鄂尔多斯到底意味着什么?或许,答案就在蓝天中,答案就在草原上,答案就在灌丛里,答案就在绿漠碧水间。

    而我分明看到,答案的背后是人的身影。

    还用我回答吗?不用了吧。

    (全文完)

    责任编辑:周伟

鄂尔多斯脸谱(报告文学·下)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