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4年01月2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米鸥:朗诵要走进作者内心深处

见习记者 郑欣宜 本报记者 宋宝颖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4年01月23日   04 版)

    米鸥,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语言艺术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考官,现任北京广播电视台影视培训中心朗诵艺术、戏剧表演专职教师及考官,第一届至第四届“童颂中华”全国总决选评委。受访者供图

    米鸥扮演文天祥“演诵”《正气歌》。

    在很多人眼中,米鸥是个多领域发展的“全才”:早年出演过多部话剧,发表过众多散文、诗歌,同时还会雕刻、绘画、装潢设计,最后却选择一头扎进朗诵这门艺术,20年如一日般如痴如醉。

    “很多人认为,你本来能成为一名很好的作家、画家,或者演员,为什么都没接着做下去?没有别的原因,实在是太爱朗诵了。”米鸥笑称,自己只要对上朗诵就像个“疯子”,”这些年一路走来,睁眼是朗诵,闭眼是朗诵,做梦还是朗诵”。

    近日,米鸥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分享他20多年朗诵教学生涯中的所思所感。

    以匠心教学,以热爱传声

    当天的采访不间断地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米鸥始终精神抖擞,带动着采访气氛,讲到动情处更是激情澎湃地朗诵起古诗名句,没有灯光与配乐加持,却仿佛将在场的听者一并拉进他的朗诵舞台之上。

    对米鸥来说,这是他在课堂上的通常状态。只要一涉及朗诵,他身上就有用不完的热情,道不尽的热爱。在一次线下培训班,有学员由衷赞叹:早上9点到下午5点,米鸥老师全天站着,激情满满地给我们讲授知识,能感受到老师对作品、对舞台、对教学、对观众的匠心。

    2002年,互联网初兴,留学归来的米鸥在网上开展起朗诵教学,成为中国互联网朗诵教学创始人之一。2011年,他拜师著名表演艺术家曹灿先生,并进入北京广播电视台专职朗诵教学至今。多年来,米鸥走遍全国,为大中小学生和各个年龄层的人群做朗诵讲座和朗诵培训。“最忙的时候一个月里有20天都在外面,从一个城市飞到另一个城市讲课,不为别的,实在是太喜欢(朗诵)了。”

    近年来,米鸥将工作重心放在中小学语文老师与培训机构教师的培养教学上,同时他也坚持开办朗诵学习班,指导中小学生的朗诵。他非常重视青少年朗诵教育,也喜欢与孩子们相处,“给孩子上课,就像看着一朵花一样,与那些天真的、亮晶晶的眼睛相对,他们质朴的神态,是对你心灵的一种洗涤”。

    近日,第四届“童颂中华”青少年经典诵读征集展示活动正式启动,米鸥作为该活动的专家评委之一,也向青少年朗诵爱好者分享了学习朗诵的经验。在米鸥看来,朗诵是提高一个人文学素养最快的一种形式,这就是文化的积累,艺术语言的积累,“孩子一定要学好朗诵,因为朗诵面对的经典文学作品,不是随便一篇文字都能被搬上舞台,但只要是能搬上舞台的,都是经典之中的经典。”

    米鸥将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与深切感受总结为一句话:朗诵给你知识,提升素养;朗诵给你修养,增添气质;朗诵给你自信,生活充实。

    朗诵是为作者代言,要走到作者内心深处

    “很多人都读李白的诗,上课的时候我就说过一句话,你读不懂李白,就读不懂李白的诗。当时为了演好《将进酒》《蜀道难》,我把李白的1000多首诗全都读了。”对观众负责,对作者负责,对自己负责,这是米鸥对朗诵者提出的三层标准,也是他教学与舞台表演中一直坚持的准则。

    教学之外,米鸥只要有时间就会参加各种朗诵会,为了演绎好一篇作品,往往会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时间与精力。

    2016年,米鸥接到一份邀请:为纪念文天祥诞辰780周年,朗诵文天祥的《正气歌》全文(含序文)。《正气歌》为文天祥被囚于元大都狱中时所作,全文500余字,笔力遒劲,感情深沉,但同时生僻字众多,仅读起来都十分拗口。

    接到任务后,米鸥立刻着手搜集资料,他发现,网上已有的朗诵版本或多或少都存在字音的错读。米鸥利用网络与十几本工具书,花费了近一周时间查阅、理解文中的所有通假字、多音字、古音字,反复背诵300多遍,才将这首诗作“不带感情”地记忆下来。

    为了准确把握诗作的时代背景与情感基调,在读遍文天祥的生平事迹后,米鸥专程前往文天祥祠,与民族英雄隔空相对。之后,他又反复进行了200多次创作——理解、感受作品,进而在朗诵中抒发出情感。终于,《正气歌》被完整搬上舞台,演出大获成功。

    不久后,米鸥又接到邀请,这一次,要用“演诵”形式呈现《正气歌》。

    要在舞台上化身文天祥,唯有把自己彻底融进作品。那段时间,白天上课,米鸥便每天深夜前往小区外的地下通道,边戴着镣铐走来走去,边一遍遍放声诵读诗句,时常投入到有人走过也浑然不觉,“那时,我就是文天祥”。

    米鸥进行过统计,几年间,他一共在舞台上演出《正气歌》7次,7场演出下来,他对作品的练习、创作次数超过了3000遍。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2019年第一届“童颂中华”启动仪式上,米鸥身着古衣,手戴镣铐,双目如炬,再次慷慨激昂地“演诵”了这首《正气歌》。台下的数千遍练习,最终化作了台上震撼人心的6分钟。

    2023年6月米鸥又成功地将屈原的《离骚》(节选)用“演诵”的形式搬上舞台,为了达到“我就是”,让有声语言与体态语言很好地融合,他又演练了500多遍,米鸥说,“这就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朗诵在很多情况下是为作者而代言,所以一定要走到作者内心深处,去读出文字背后的那层寓意。”在米鸥看来,朗诵者很多时候就像一个画家,通过文字还原作者当时看到的景色、产生的情感,进而将文字转化为声音色彩,为观众呈现一幅幅流动的画面。

    为文字赋予色彩,将情感化为声音,这也仿佛正是米鸥朗诵教学生涯的写照。

    朗诵教学这条路,米鸥已经走了20余年,之后也将一直走下去。“在给老师们上课时,我总会告诉他们,学生们的信心来自于我们老师的耐心,耐心则来自我们的爱心。我是一名老师,一名普普通通的朗诵者,我会一直做好自己。”

    责任编辑:周伟

《新闻女王》不是爽剧,而是现实反思剧
米鸥:朗诵要走进作者内心深处
节能减排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