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我的高中老师和《中国青年报》把我引上了文学之路;多年以后,更多的文学青年们继续在这片阵地上传承着这份文学情愫。
回想第一次对文学的狂热,仿佛就在昨天,依旧是那么清晰。那年我17岁,正是青春迸发的年纪,除了扎在同学堆儿里读书、做试卷,根本不懂什么叫文学,只是每次写作文都免不了要“我行我素”,无视老师框定的条条款款天马行空地写。教语文的赵永碧老师注意到了我,在“长了反骨”的评价之余,还是把我的作文界定为范文,先是在班上品读,然后传到了别的班级。赵老师甚至在课堂上预言:“咱们班的瑛子呢,说不定将来还真是个了不起的青年作家。”于是,少年轻狂的我对美词佳句更加痴迷起来。不管遇到什么事情、看见什么物件,都能激发写上几句的欲望。那时候根本不懂什么叫灵感,只是觉得突然想写,而且是非写不可的那种状态。短短两个月,我居然写了23篇或长或短的文章,得到赵老师的精心指导和修改。现在想来,我多么感激赵老师对我的包容和帮助。他包容了我叛逆的写作风格,让我学会了创新;他的鼓励,坚定了我从事写作的信心。鲁迅先生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我们都要珍视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
是年元旦,父亲派我回老家探视祖母。那天下着小雨路不好走,我长途跋涉了15小时才回到老屋。然而,一路设想的久别的亲切,还有童年里故乡的美好,此时荡然无存,故乡已是满目沧桑,老屋及老屋里的人们并没有因为我的久别归来而显得亲热。难以释怀的郁闷和伤怀重重积压心间,我突然有种必须宣泄的冲动。那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年代,读书写字全靠一张纸和一支笔。为了尽快释怀愁情,我伏在老屋那张就要散架的木桌上奋笔疾书,就着一豆昏黄灯火,写了改,改了抄,再改再抄。
为了节约纸张,草稿纸的边边角角都密密麻麻爬满了小字。当草稿纸用了一大堆,受力的食指也磨出厚茧时,一篇文章也终于破壳而出。尽管眼睛被煤油灯的黑烟熏痛了,额前的刘海也时不时噗地一声烧焦卷起,但洋洋洒洒的文字还是换来了我的好心情,先前的愁绪流泻殆尽。当今时代,我们的写作条件大大改善,但是,我们还有这种想写就抛开一切来写的冲动吗?无论何时,写作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都需要绞尽脑汁、呕心沥血,最后才能成功。有人把写作过程比喻成“十月怀胎”,把作品比喻成“一朝分娩”。写作者就像产妇一样,当怀抱着婴儿时,以前的辛苦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
第二天天刚亮,我揣着写了一夜的手稿,马不停蹄赶回学校,将这篇题为《故乡之殇》的散文交到了赵老师的手上。本来只是想让他看看,但他看后说道:“找了个小报寄出去吧,说不定编辑就看上你的文章登载呢。”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我的文章居然有可能变成铅字。既然要投出去,我可不愿意投个小报,我执拗地要投《中国青年报》。因为当时教室里挂得最多的报刊就是《中国青年报》,在我心目中它就是地位最高的报纸。我想:“如果我真的上了《中国青年报》,岂不是全班、全校乃至全国都能看到我的名字了?”赵老师戳戳我的头:“你呀,真是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妮子。”
文章寄出后,心里很是不安,因为这是我写的第一篇散文,又是第一次投稿,投寄的还是国家级报刊;还因为那篇文章出自学生娃娃的手,也许编辑会认为稚嫩、不够火候。想得越多,心越发慌。经过3个月的漫长等待,我有些泄气,也作了石沉大海的心理准备,一如既往地读书赶考,写我喜欢的文字。
突然,在一天中午,我突然收到了刊用回执:“李瑛同学:你好,你的《故乡之殇》已经刊用。你发自肺腑或哀或痛的文字,深深打动了编辑和读者。欢迎你继续把美文寄给我们。”攥着稿费通知单和油墨芳香的样报,我竭力压制着心脏的狂跳,朝赵老师办公室狂奔过去。现在想来,我还为当时的大胆冒险感到庆幸。一些写作者写完了常常自惭形秽,不敢示人,不敢投稿,将文章藏于箱底。这怎么可以呢?人生就像小马过河一样,不去试试,你怎么知道水的深浅呢?
几年后,我也走上了语文教师的岗位。在作文课堂上,我像当年的恩师赵老师那样,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我还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每周的作文课,我精心设置了“擂台”赛。当期入选的“擂主”,除了有机会得到每个季度镌刻油印的作文册子,还可以得到我的其他奖励,如奖状、钢笔、笔记本、作文书籍、文学杂志等。为了收集作文素材,成为充满诱惑的“擂主”,很多学生开始青睐教室图书角的报刊,到学校图书室的次数也逐渐多了起来。他们读得多了,积累也多了;看得多了,视野也远了。这样就能站在最高、最佳角度,把作文写得内容具体、情节生动。在这样的激励下,我班的作文成绩简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我给“擂主”们颁奖的那一刻,便成了他们最激动的时刻,让他们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动力。在他们心里,同样产生了当年我对文学最原初的萌动和憧憬。想着文学事业得到了传承,我的心里始终甜蜜蜜的。
如果只让学生往前冲,自己却无动于衷,最终是难以服人的。因此在业余时间,我也一直没有搁置手中的笔,搁置心中的这份文学执念。我深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不懈;无论何时何地,都需要有人来坚守文学这份精神阵地。
特别值得称赞的是,2018年12月25日,由中国青年报社主办的《中国青年作家报》正式创刊。《中国青年作家报》的诸多版面让我受益匪浅:“对话名家”让我与文学名家隔空交流;“当事人说”让我感受到了文学青年的情怀;“写作助手”丰富了我的写作知识;“园丁文苑”让我看到了同行的文采;“新青年文学”让我看到了文学传承的希望……2020年5月26日,《中国青年作家报》还推出了湖北省仙桃一中海天文学社师生的作品专版;6月23日,推出了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专版……师生同台献艺,更让我体会到了文学花园的姹紫嫣红、五彩缤纷,而青年与文学的故事,正是在这些文字中得到了传承。
责任编辑:宋宝颖
重庆市合川区钱塘中学教师 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