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4年03月2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新闻报道“新风尚”就在身边

本报记者 牟昊琨 实习生 匡晶洁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4年03月26日   02 版)

    在3月的暖融春光中,2024年全国两会如期而至。中国青年网这次报道在原有的记者团队基础上融入了一批00后的力量,他们来自中国青年网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共建的“建设性新闻工作坊”。参与报道工作的青年学生表示:“这是一次打通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创新的深刻体验。”在报道的全过程中,00后们与记者高效对接,新元素、新活力与传统媒体框架交融碰撞,新一代媒体人报道的“庄而不板”的独特魅力。

    为了使新加入的青年创作者对于新的报道方式认知具象化,在工作前期,一线记者组织同学们对诸多00后的创意性新闻表达进行了学习分享。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如何将复杂的政策和事件以简单易懂的方式传达给公众,是每一个媒体人必须面对的挑战。“作为00后,或许大家的每一个奇思妙想都可以成为新的创意来源。”建设性新闻工作坊的一名学生说。

    如何将新闻做得既有趣生动,又不失内涵?这是参与本次全国两会实践的学生一直思考的问题。因此,形式上生动、内涵上丰富,这两条要求贯穿两会报道工作,成为了参与本次报道工作的学生的十字箴言,并指引学生真正坚持报道新风尚,产出诸多高质量作品。

    在平面设计方面,本次报道中的插图、海报都融入了00后的审美和趣味点。通过流行配色的混搭、“梗文化”形象加入,工作坊产出了一批批具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的海报。运用视频中的平面设计和信息图解,将复杂的政治议题和数据信息转换成可视化的内容,使国计民生重大议题和关键信息易于青年读者理解与消化。

    在报道内容方面,团队注重深入浅出地解读政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复杂的议题。比如在《中国人的故事·代表委员面对面|小时候胖点真的没问题吗?政协委员建议在中小学开设食育课程》《中国人的故事·代表委员面对面|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别让“渠道服”成为逃避防沉迷的渠道》等作品的前期文案准备过程中,负责文案写作的同学尽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和冗长的句子,而是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让受众能够轻松理解政策背后的意义和影响。

    同时,在本次学习实践中,同学们发现信息接受者对于信息报道的互动性需求高涨,所以本次报道的总结部分采取了UI设计技术,以H5报道形式增强内容互动感。看着网页上一个个互动模块的搭建设计,同学们成就感爆棚,在朋友圈纷纷转发,获得了多轮传播。

    与此同时,为确保新闻内容的深度与内涵,团队深入研究与报道的主题密切相关的背景资料。在如儿童肥胖、游戏沉迷、offer撤回等跟时事热点有关的选题采写过程中,在记者们的指导下,系列作品关注青年网友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关心事、烦心事。学生通过深入访谈、数据分析、文字编辑,为选题建构深厚的事实依据与观点基础,为有趣的“皮囊”填充上了深厚的灵魂内涵。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漆亚林描绘了建设性新闻工作坊的构建蓝图,其宗旨是搭建正能量传播的新闻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校媒共建平台,为主流价值观赋予灵动的话语表达,制作产生主流流量的融媒体作品。在实践基础上,吸收国内外关于建设性新闻的学术成果,撰写相应论文或报告、申报课题等,以期未来将其打造成校媒联动的研学融合优质平台。

    “我对一个同学的日志印象特别深,她说,如何使报道活泼有趣而不失内涵?通过这次的两会练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皮囊’与‘灵魂’兼具。我想,通过实践,同学们对公共领域新闻议题的长期关注意识更强了,同时对新闻视频中空镜、表情包的使用边界,以及内容和传播平台的适配关系等议题都有了新的认识。下一步,期待继续和中国青年网携手,在新闻实践中让学生们进一步理解增强互动性、强化温度与力量、实现动态引导的意义和方法,传播正能量。”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周巍说。

想受众所想,报道更加“接地气”
短视频让政策解读充满温度
用青年的态度和视角阐释我们理解的两会议题
新闻报道“新风尚”就在身边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