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4年04月3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传承不是一个人的战役

汉调桄桄青年传承人 马梦瑶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4年04月30日   02 版)

    汉调桄桄青年传承人马梦瑶。本报记者 陈剑/摄

    如果我的人生是一个可视的动态,那么此刻就是这个动态的最高点,上一次自己的高光时刻是我21岁:在母亲因病去世十余年后,我人生中第一次独立创作出的怀念母亲的文章登上《中国青年报》的版面,名字叫《如果有来生,换我来做妈妈吧》。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祖辈并无戏曲艺人。10岁那年,我的母亲因病去世,从那时起,我的姑妈——一名基层初中语文教师便承担起了教育我的重任。我的姑妈是极爱阅读的,姑妈是我人生的启蒙老师,我印象最深刻的童话故事《鲁西西和皮皮鲁》就是姑妈讲给我的,儿时最期待的时刻就是茶余饭后听姑妈将自己阅读的书籍变成她心中的故事,讲述给我听。久而久之,在姑妈熏陶之下我对文学和艺术的浓厚兴趣。

    与《中国青年报》结缘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无意中在网上发现了中国青年报新创办了“五月”文学副刊,我整整写了一整个晚上,大概凌晨三四点钟写完,怀着忐忑的心情将文章发了邮件。当时,贾玲献给母亲的电影《你好,李焕英》正在热映,而我的文章,有幸被收录到2021年3月《我和我的李焕英》专题里。

    在这之前,我总是担心自己的文笔有限,会将母亲对我的爱描述得太过单薄。一年又一年过去,在我熟读过一个又一个别人笔下他们和自己母亲的故事,终于在我的21岁,我执笔刻画了我的母亲,用我稚嫩的笔触将母亲平凡但却不平凡的爱,通过中国青年报的平台传递给更多人。阅读于我而言,是在我怀疑世界时,给予我答案,是我在想要进步时,扶我站上“巨人”肩膀的阶梯。

    我传承的汉调桄桄剧种,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有着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刚接触这个剧种之初,我对它并不了解,是剧团的一位编剧老前辈,常常跟我聊剧本、讲解人物创作思路历程,鼓励我多阅读戏曲相关的知识,尝试创作与戏曲相关的作品,让我一次次被汉调桄桄的独特魅力所折服,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自己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感。

    汉调桄桄发展至今,新人演员培养、剧本创作工作均已取得成果,但要让这一剧种保持长久的活力,拥有一批忠实的观众和好的剧本、演员同样重要。当曾经的桄桄戏迷老去,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坐下来听戏的时候,汉调桄桄的受众到底在哪里?近年来开展的汉调桄桄进校园活动,似乎让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汉调桄桄进校园活动开展以来,演员们分组走进多所中小学,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在普及汉调桄桄戏曲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传统地方戏曲文化的喜爱。孩子们对于汉调桄桄的热情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更甚者有学生在演出结束后拿着小本子排队等待在演员休息区只为得到一个汉调桄桄演员的亲笔签名。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名言,也是今天我们谈论戏曲传承时常常提及的警世箴言。它不仅仅是对艺术追求的高度概括,更是对传承与创新关系的深刻阐释。年轻一代的戏曲从业者如果想要做到“推陈出新”,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和观众口味则需要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阅读在文化底蕴的积累和戏曲传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戏曲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剧本,它包含了角色定位、台词、情节发展等关键信息。通过阅读剧本,演员和观众能够掌握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故事脉络,有助于提高表演的精准度和感染力,可以深入了解戏曲的发展历程、流派特点、艺术风格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戏曲作品。

    戏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属于我们,更属于未来的每一个人。文化的传承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传承不是一个人的战役,而是一种集体的力量。我们需要共同努力,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与每一本书都是一场温暖的邂逅
传承不是一个人的战役
读书和创作,更多是为了炼心
从一片瓦到一片片瓦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