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我们的荆轲》:对传统侠义精神的解构

曾慧聪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4年06月18日   04 版)

    在话剧剧本《我们的荆轲》当中,莫言借古讽今,以现代视角重新解读了“荆轲刺秦”这一家喻户晓的故事,借助“侠客”这一身份来表达对当代社会精神的批判,将挺身反抗暴秦、“士为知己者死”的荆轲刻画成一个“懦弱胆小”“沽名钓誉”的普通人,借用历史来反映时代的弊病。该剧2011年由北京人艺首次搬上首都剧场的舞台,2023年复刻版在曹禺剧场再次上演,2024年5月还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上演。时隔十多年,《我们的荆轲》在主演王斑的带领下重新搬上舞台,到底是何种魅力使得这部话剧历经十数年依然能让演员和观众都“念念不忘”?或许通过解读剧本文本,我们能够找到答案。

    荆轲记载于《史记:刺客列传之二十六》,是中国历史上知名的刺客、著名的侠士。无论是历朝历代的各种史书记载,还是围绕荆轲这一历史人物所创作的各类戏文曲词当中,荆轲这一人物形象往往被描绘为忠君爱国、英勇无畏的仁人义士,他为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挽救燕国的存亡刺杀秦王,失败以后又慷慨赴死,其悲壮的气节数千年来被奉为义勇为先的精神典范。

    莫言对于荆轲的动机进行了一次完全“违背历史”的一次推演。他笔下的荆轲,是一个为了出名而拎着绿豆粉丝和小磨香油四处拜访名人的沽名钓誉之辈,饱受同为刺客的秦舞阳和狗屠等人的鄙视。荆轲接受“刺秦”的命令无疑也是形势所迫。田光献计刺杀秦王却被燕太子丹所疑,他知道自己就算不死在秦王宫中也会死在太子丹的怀疑中,索性自刎明志,托付遗愿于荆轲。话剧对荆轲为何刺秦展开了大胆的猜想,全剧的最精彩的部分也正是燕姬扮演的秦王对荆轲“为何刺秦”展开的一次追问。

    面对燕姬的6次追问,荆轲分别以“为天下的百姓”“为战乱中死去的冤魂”“为秦国的百姓”“为诸侯”“为燕太子丹”“为侠士的荣誉”进行回答。通过苏格拉底式的反复提问,戏外的观众和戏内的荆轲一同展开了从为什么要刺秦进而升华到人生为何的一次思考。正如通过回答燕姬的提问,荆轲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没有意义,表面上荆轲身为侠客而刺秦是为了追求正义,实际上背后都是燕太子丹与秦王之间的权力斗争,而荆轲无非是满足燕太子丹争权夺势之心的工具。正如燕姬所说,杀死了一个秦王还有百千个诸侯,纷乱再起,照样是民不聊生纷争不断。荆轲的行为当然也上升不到对真理、公平的追求,以燕国的武力,纵然秦死,其他诸侯杀掉燕国如同捏死一只蚂蚁那么容易。就这样,通过燕姬的反复追问,荆轲被莫言还原成一个俗人,荆轲走上刺秦之路的目的从一开始的坚定到怀疑,再从怀疑到模糊,最终被消解至无。最终,“刺秦”成为一件不得不做的无奈之举。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正如莫言在采访中提到的,“我给了荆轲一个想出名的动机,这也正是将历史和当代联系起来的纽带。”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或大或小的生活圈中,同样想做出点成绩让人看见,也就是想出名,“想出名”这一动机,照见出人性在名利之战中的种种卑劣与丑恶。身处于洪流中的每一个人也会和荆轲一样不断地对自己提问、思考、推进,最终和荆轲一样获得“出名没有意义”的答案。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追逐结果过程中的生活体验。这个过程,颇有一种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再到“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哲学意味。观众在欣赏话剧的过程中,不仅是在看一个关于荆轲的故事,更是在反思自己的生活,寻找人生的真谛。《我们的荆轲》与其说是“篡改”历史,不如说是借由历史拷问现代,拷问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为人处世的动机,我们对生活意义的安放。

    莫言的《我们的荆轲》对于“荆轲刺秦”这一传统故事进行了颠覆性解读,对于史书中的侠义精神进行了解构,赋予了荆轲这一历史人物全新的内涵。他以荆轲的故事为载体,通过现代视角的解读,揭示了当代社会人们内心的迷茫和焦虑。同时,也在提醒我们,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不要忘记了生活的本质,不要忘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我们的荆轲》不仅是一部话剧,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社会的深刻反思。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来引导我们思考,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方向。

    责任编辑:谢宛霏

《我们的荆轲》:对传统侠义精神的解构
任伯年的“海”(二)
小青写作笔记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