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4年07月1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生命的寻觅与归宿

——读史铁生《我与地坛》

孟菁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4年07月16日   03 版)

    年少时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只把它当成课文和阅读理解题,对其中的深意和情感并未有太深的体会。地坛对我而言,只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名。我隐约感受到史铁生笔下的淡淡忧伤,却无法深入其内心世界的深处。随着岁月的流转,当步入中年的我再次翻开这本散文集时,已是泪流满面,那些曾经看似平淡的文字如今却在我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共鸣。地坛不再只是一个地名,它成为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个象征,代表着坚韧、勇气和对生命的无限热爱。

    史铁生的文字如同地坛的古老石砖,承载着时间的痕迹和生命的温度。在篇目《我与地坛》里,他用沉静透彻的语调将饱受病痛折磨娓娓道来。他感叹命运的不公,叩问生命的意义。但他的坚韧和乐观却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力量和希望。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让人泪目的温情之作。史铁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母亲与他之间那份深沉的爱。当我读到他对逝去母亲的无限追悔和怀念时,不禁动容,几欲落泪。或许人到中年,自己也成为一名母亲,才能理解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羁绊,是永远无法割舍的。那是血脉相连的镌刻,是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它让孩子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自己的根,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我二十一岁那年》以回忆的视角讲到史铁生在最好的青春年华遭遇命运的重击,从此被无情地禁锢在轮椅上。那种荒凉和绝望,以及濒临疯狂边缘的窒息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合欢树》这篇讲到母亲在给史铁生找工作回来的路上,在路边挖到一株刚出土的“含羞草”,没想到在第三年竟然长出了叶子,长成了一棵合欢树。母亲用心浇灌希望它能给儿子带来一丝慰藉。在母亲去世以后,合欢树年年开花,史铁生却再也不敢去看。我看到了母亲种下的不是树,是期盼;史铁生写下的不是树,是思念。这篇文章虽然文字平淡,却能感受到史铁生磅礴的爱意。

    在地坛的静谧与古朴中,史铁生沉浸在深邃的思考中,探索着生命的意义。他坐在轮椅上,目光穿过岁月的长廊,感受着生命的起伏与变迁。地坛的古老树木、青石小径和悠扬的鸟鸣,都成为了他思考的背景音。

    对于史铁生而言,生命并非仅仅是一种存在状态,而是关于勇气、坚持和寻找自我的旅程。他明白,命运或许不公,但每个人都有权利在有限的时光里,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轮椅上的他并未被束缚,反而因内心的强大而自由。

    他思考着生命的短暂与无常,以及在这无常中如何保持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他观察着地坛中的人们,他们或喜或悲,或行色匆匆,或悠然自得。这些不同的生命状态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

    在这个过程中,史铁生逐渐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并非外在的成就或物质的丰盈,而是内心的满足与平和。他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将内心的情感与思考化作文字,传递给更多的人。

    在地坛的这片土地上,史铁生不仅找到了自己与生命的对话方式,更在思考中赋予了生命新的意义。他的文字如同地坛中的古树一样,扎根于土壤,却向天空伸展着枝叶,传递着生命的力量与希望。

    母亲,是史铁生前行路上最坚实的依靠,让他懂得了生命的珍贵与温暖,是他的精神支柱。地坛,给予了史铁生静谧与思考的空间,让他得以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安宁,是他心灵的避难所。写作,是他表达情感、探索世界的途径,让他得以将内心的思考和情感化作文字传递给读者,是他灵魂的避风港。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如今的我,终于读懂了史铁生这句充满深情的话。地坛不仅仅是一个地方,它更是史铁生内心世界的折射,是他与自我对话、与命运抗争的见证。而我,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也仿佛走过了自己的生命旅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心灵栖息地。这或许就是《我与地坛》最深远的意义。它让我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生命的归宿,让我在挣扎与迷茫中找到前行的力量。这份力量,将永远伴随着我们,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希望、有勇气,我们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地坛,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与价值。

    责任编辑:谢宛霏

宋雨霜《生命的芭茅花》:乡土、青春与坚韧的交响
生命的寻觅与归宿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