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跟着课本品古诗之三

是画非画

王秉良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4年11月26日   04 版)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这首诗是我们最早学到的古诗之一,小学课本上它的标题是《画》。如果把它作为一个灯谜,让没读过这首诗的人来猜,估计他也会给出谜底是画的答案。事实上,它也确实曾被当作谜语,作家汪曾祺在《我的小学》一文中回忆说:“二年级课文中有两则谜语,其中一则是: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谜底是:画。这对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是有好处的。”可是我要告诉您,作这首诗的人,本意可能并不是在写画,其中大有文章呢,您一定会感到惊诧吧?

    之所以读了这首诗,人们都认为是在写画,是因为每一句都和“画”很贴切。您看,画中的山间,绿树红花,是色彩鲜明的,可是你走近前去听,那画中的潺潺溪流,却没有淙淙的水声。随它一年年的四季轮回,画中的花保持原样,没有花开花落的生长动态。画中的鸟儿在枝头栖息,人走近了去触摸它,它也不会受惊飞走。整首诗充满了画面感,让初入学、爱幻想的孩子们瞬间脑海中浮现出生动的图画,很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诗的前后两句都是工稳的对仗句式,“远看”对“近听”,“山”对“水”,“有色”对“无声”,“花”对“鸟”,“春去”对“人来”,让孩子们可以了解词的属性,可以了解“对仗”这种中国文字独特的形式美。而且,诗句平仄相对,音韵铿锵,也让孩子们能初步感受中国古诗的音乐节奏之美。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可以说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有唐代王维说,南宋僧人道川禅师说,元代王冕说,明代唐伯虎说,清代高鼎说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既然说不清是谁写的,干脆就题为“佚名”作。

    郭德纲表演的传统相声《白事会》里,在学和尚唱《增福增寿经》时,前面唱“道场成就,赈济将成。斋主虔诚,上香设拜。坛下海众,俱扬圣号。苦海滔滔孽自召,迷人不醒半分毫,世人不把弥陀念,枉在世上走一遭”,之后,来了几句“近观山有色,细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听众就开始发笑了,殊不知,这可能真是和尚们唱诵的原词。至于后面的“第三天来到忘呀么忘天涯呀……”,还“巴扎嘿”什么的,就纯粹是搞笑了。

    明朝人收集前代法帖,其中有一幅宋太宗赵匡义的墨迹,书写的就是“远看山有色”这首诗。南宋僧人道川《金刚经注》卷中《离相寂灭分第十四》有颂曰:“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如何言不会,只为太分明。”是这首诗比较完整的一个版本。

    有人寻本求源,发现宋代赵与泌、黄岩孙《宝祐仙溪志》卷三有如下记载:“南林庵主了明,姓陈,生而有异光,出家为僧,至京师相国寺,与异僧怀素遇,亲承演说法要,大悟。辞归,隐于金刚山30余年,戒行完净……一日登座,吿其徒曰:‘若论此事,无形无相,无今无古,天上天下,谁人觉悟?若问踪由,雪峰不打南泉鼓,会么?咄,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端坐示寂。”了明和尚说法时,用了这首诗的前两句,既然他与书法家怀素处在同一时代,说明在唐代这首诗就出现了。

    这样说来,这首诗其实是诗偈,是禅僧拿来说法的,阐述的是《心经》所讲的“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相”是人能感知的天地万物、一切存在,包含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佛法认为,这些都是不真实的,一切事物都是各种因缘和合而生,没有一个独立的、永恒不变的实体存在,不要被变化的“相”所限制,要知道每个相的根本是常住的空性。这样看来,山色、水声,花和鸟都可以是静定的,成为“空相”,也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首诗被很多人认为是王维的作品,王维号称“诗佛”,苑咸称他“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苏轼说:“味摩诘(王维的字)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的很多田园诗,把自然界的山水之美和禅学理念相融合,让人既能感受到美好的诗情画意,也蕴含着禅理、禅趣、禅悦之美,这可能是人们认为是他的作品的原因。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品读这些诗句,和《画》诗的韵味不是颇有相似之处吗?

    我们的审美也是随着年龄成长循序渐进的,这首原本看起来非常浅显的诗,就让我们用儿童的眼光来对待,而暂时抛下、不去琢磨禅僧们那些深奥的话头,从中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好感受,感受人们通过艺术创造,反映大自然、融合大自然的诗画形式,又何尝不可呢?

    责任编辑:宋宝颖

《小巷人家》:在温吞生活中书写命运
是画非画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