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文学创作者和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团队创始人,陈锦丞一边前进,一边等待。
他从未停下文学创作的脚步,从校园题材到现实主义,再到探索经典文学作品全新的呈现方式。
他也在等待一个时机的到来,他认为属于AI的爆发期还没有来到,不论是AI的本身技术问题,还是公众对AI应用的认可。
他有着文学创作者的细腻,也有着创业者的严谨和理性,他习惯于从优势和局限两个甚至更多方面给出自己的考量。
用AI唤回文学的影响力
怀着对文学创作的热爱,陈锦丞在北京成立了“银幕文学”团队。他希望在视觉时代唤回文学的影响力,这也是团队的初衷和愿景。
“从原来的影视剧改编,到现在的短视频时代,在我看来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是有所衰退的,如何通过AIGC重新找回它们的影响力,是我们关注的核心问题。”陈锦丞说,今年6月银幕文学发起了一个中国经典诗歌的AIGC改编计划,按照诗歌各自的文学风格,将经典现代诗歌改编成了AIGC视频短片,如艾青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徐志摩诗歌《我不知道风》,并在国际青春诗会上展映。
9月,银幕文学改编自小说《火星上的祝融》的AIGC作品《不周山》,荣获第10届中欧青年电影节最佳AI短片;10月,银幕文学作品再次斩获AI视觉创意大赛(瓦卡奖VACAT)经典IP改编影片类银奖,成为上海电影集团AIGC创作者孵化赋能计划的首批合作伙伴。
尽管身处AIGC创作的前沿阵地,但陈锦丞依旧有着清醒的认识,“技术的局限性还比较多,目前的口碑也不是太好”。关于利用AI创作,大众的确存在一定的误区,不少看法简单粗暴地认为,只要将诉求输入大模型中就可以一键生成作品,风格大多类似。
但在银幕文学团队中,陈锦丞可以一眼辨别出每一个人的作品,即便是利用AI创作,创作者依旧可以注入强烈的个人风格。
随着AI应用的普及、使用门槛的降低,很多人开始利用其进行文学创作,随即有了那个经典之问:“AI技术是否会对文学创作产生冲击?”陈锦丞认为,目前的AI还是无法替代传统文学写作,它的观念和情感、结构,多是来自于已有内容的粗暴整合,不符合创作逻辑。但AI之于写作并非毫无帮助,在陈锦丞看来,同样是“+AI”的理念,如果用它“润色”文章,“也能起到一定作用,AI的语言语感是真的不错”。
沉浸在文学创作的世界
陈锦丞的父母都对文学创作有着很大的热爱,家里从小就有浓厚的文学氛围。父亲在他小时候也会有意识地督促他进行一些文学训练。
陈锦丞说自己阅读的起点比较奇特,“我小时候不是从读少儿文学经典开始的,而是从《三侠五义》和《小五义》,还有《封神演义》之类开始的”。父亲还会给他推荐一些乡土文学,比如孙犁的作品等。令陈锦丞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对父亲说自己不会写作,父亲告诉他你就看着对面邻居家的灯笼,然后把所有的细节全部写在纸上,其他你什么都不用管。慢慢的,陈锦丞从开始的一句话到几句话,再到一段、一篇,越写越长。
高中时期,为了逃避学业上的压力,陈锦丞开始进行文学创作,那时的陈锦丞和他的作品都带着一丝青少年的“叛逆”与坚持。“有一次,高中班主任说,我就不信你们今天谁还能拿出一本唐诗宋词全集。我‘啪’一下从抽屉里面抽出一本。”陈锦丞说。
某一天校长办公室的电话响了起来,是某著名杂志社打来的,问能不能向陈锦丞约个稿?让校长着实吃了一惊。“校长觉得我是一个学习不好的学生,竟然还会写作?”陈锦丞笑着说。没过多久,又一家杂志社的电话打到了校长办公室,说要转载陈锦丞的一篇作品。这两通电话被陈锦丞视为对他至关重要的一个鼓励,“给了我一个极大的信心,我开始想要成为一名作家”。高一高二,陈锦丞先后在众多报刊上发表多篇散文小说。高三,陈锦丞个人作品集《我和李乐豆的朋友们》出版,为他题写书名的是他儿时最喜欢的作家——贾平凹。
重建文学创作与生活的联系
对自己的文学风格,陈锦丞说,自己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可能相比过去更稳健一点、更沉稳一些,我也在不断地去寻找。”
本科毕业后的陈锦丞,又读了研究生,他的校园生活基本都是在图书馆和寝室阅读、写作中度过的。现在回想起来,他也有一丝“后悔”,觉得自己“社会实践经验太缺乏了”。
现在的陈锦丞不断探索题材上的突破,他希望将更多的思考注入故事中,呈现给读者一个既有深度、可读性又强的作品,但与之相对的则是“废稿就比较多”。“有些人更愿意写可以发表的东西,但作为一个青年作家,如果太害怕消失在公众视野中,他就会没有试错的勇气,他只会写自己舒适区的作品。”陈锦丞说。
题材上的广阔,则必定需要作者前期大量的准备。写作时,陈锦丞会做大量的“案头工作”,比如用地图导航不断探索作品中当地的实际环境,哪怕是只为了一个场景刻画得细致;查阅作品中描写的时代过去几十年的大事记,只是为了一个人物形象更立体、饱满……
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大大提升,但与之相对的是生活中的真实经历越来越少。但在文学创作上,陈锦丞将它概括为两种状态:“由实向虚”,将生活中的故事写成作品;“由虚向实”,将生活中的思考形成故事。他渴望突破有限的生活经历、生存环境去跟社会产生更多的联系,去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我觉得要多接触文学以外的事物,多看非文学的书,多接触文学以外的朋友,多去感受生活,重新建立与世界的联系。”
关于接下来的发展方向,陈锦丞希望“银幕文学”能够为文学传播提供新质生产力,能够在这个时代促进文学在大众的传播;在写作上他也渴望沉下心去写出真正好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
责任编辑:周伟
安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