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28岁的朱熹任同安主簿。在一个春风拂面、百花盛开的晴和日子里,他心旷神怡,写下一首《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诗的开篇便以明快的笔调切入,“胜日”既是说天气晴好,也道出了心情的轻松愉悦。他在“泗水滨”漫步,踏青寻芳。这句话完成了时间、地点、事件的三维定位,就像画家挥毫前的构图,为整幅春景划定了精神场域。
次句展开了全景式铺陈,“无边”二字打破空间局限,赋予春景无限延伸的视觉张力。“一时新”则在时间维度上强调质变瞬间,冬春交替,仿佛在刹那之间,天地万物完成了集体新陈代谢。不同于一些画家的工笔细描,他以大写意的方式,道出了春天一派清新的整体气象。
“等闲识得”以口语化表达,使抽象的“东风”成为可感知的审美对象。“万紫千红”既是自然之春的典型特征,也让全诗达到意象高潮。诗人写春天,往往爱选取典型的物象来具体表现,如白居易写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杜甫写道:“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而朱熹却以磅礴之笔,让各种色彩狂欢式聚合,渲染出春天蓬蓬勃勃的繁盛图景。
全诗采用白描手法,用词浅显就像民间歌谣,却在诗人的调度下产生新鲜明丽的效果。前两句以叙事造势,后两句以议论收束,形成“起承转合”的经典结构。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暗含严密的诗学考量。
如果把《春日》看成寻常的写景诗,就辜负了朱熹的良苦用心。朱熹真的是在“泗水滨”写的这首诗吗?如果单从字面意思去理解,您可能就要跑偏了。因为朱熹给出的定位不是地理上的,而是精神上的。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孔门十二哲”之一,作为理学集大成者,他的诗歌中常常渗透着哲学思辨。这首诗中“泗水滨”的地理位置,是解读诗句意旨的关键切口。由此我想到,前段时间看一位画家画岳麓书院,题名《潇湘沐泗》,还发了朋友圈,我就给他留言说:“不是‘沐泗’,应该是‘洙泗’。”所谓“潇湘洙泗”,是说岳麓书院就像孔子家乡曲阜在湖南的一块飞地,传承着正宗的儒学文化。洙水、泗水是孔子家乡的两条河,洙泗也就成了他家乡的代称。如云南建水文庙有“洙泗渊源”坊,大连连海书院门楣有“洙泗连海”匾额等。
南宋时期,孔子家乡的泗水流域已被金国占据,朱熹终身未能涉足齐鲁大地。诗中的“寻芳”之举,其实是他精神上的文化朝圣——泗水作为孔子讲学之地,象征着儒学的精神故乡。“胜日寻芳”的表层叙事下,隐藏着朱熹浸淫于儒学哲思中的“悠然”状态。
这个时期,还处于青年的朱熹读书悟理,很有心得,他在《答何叔京》中说,“近日颇觉胸次悠然”。后来,他在《论语集注》中评论曾点的心性时也说,“胸次之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见于言外”。
“东风”作为核心隐喻,在理学语境中具有特殊内涵。儒家教化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却恩溥众生。孔子曾以“风”喻德教,《论语·颜渊》云:“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朱熹在此延续了这一隐喻传统,将儒家思想比作催生万物的春风。“等闲识得东风面”一句,既点明儒家教化的普遍性——人人皆可通过修养体悟天理,也暗示其隐蔽性——需在具象中见出抽象。这种“即物穷理”的思维方式,正是理学方法论在诗歌中的艺术呈现。
“万紫千红总是春”将隐喻推向高潮。表面写百花齐放的自然奇观,实则喻指儒学道德给人以充裕的精神享受。在这里,有让你格物致知、明心见性的无限乐趣,你尽可以优游流连。北宋理学创始人程颢的《春日偶成》写道:“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这种沐浴在春日中的心情,和朱熹的心中的乐趣是一脉相承的,通达大道之后,是自由无碍的欢欣愉悦。
《春日》的独特价值,在于实现了“诗”与“理”的完美统一。自严羽《沧浪诗话》批评“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来,宋诗的理趣常被视为美学缺陷。但朱熹这首诗却在说理的同时,蕴含了优美的诗歌特质。其秘诀在于将抽象哲理转化为感性意象,以“寻芳”“东风”等具象符号负载哲学思考,使读者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浸润。这种“不隔”的艺术境界,恰如钱钟书所言:“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
相较于唐诗的含蓄蕴藉,宋诗更注重“透辟”之美。朱熹以“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直白表述,将哲理和盘托出,却因其意象的生动性而不觉生硬。这种“以俗为雅”的创作手法,正是对诗歌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朱熹不仅通过《四书章句集注》建构思想体系,更借助诗歌等文学形式传播理学观念。这首诗以通俗的语言、优美的意象,将深奥的儒学道理转化为大众可感知的审美经验,实现了哲学的“世俗化”“与诗化”。这种“教化于无形”的表达方式,较之纯粹的理论说教,更能深入人心。
在现代语境下,《春日》仍具有深刻的启示价值。其“寻芳”的精神隐喻,可解读为对真理的永恒追求;“万紫千红”的多元共生,也契合当代文化多样性的发展理念。当我们重读这首诗时,不仅能感受自然之春的生机,更能体会思想之春的力量——那种超越时空的哲学智慧,如同习习春风,仍在吹拂着我们的心灵。
责任编辑:宋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