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以一年为刻度写下的雪域情书 重庆师范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昌都分队成员 甘露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2025-07-15  05版)

  “学姐,我们好期待支教生活,察雅到底是什么样的?”2025年6月29日,即将奔赴察雅的学妹这样问我。时光飞逝,一年前的我亦是如此,还未告别熟悉的大学校园,心已飞向那片未知的土地——西藏自治区昌都察雅。

  我们满怀憧憬,渴望为孩子们带去温暖,书写属于自己的支教篇章。然而,当两个小时的航程将我从山城送至雪域,真正踏上这片离太阳最近的土地时,启程的实感才猛然袭来。在拉萨与昌都培训基地的操场上,我们畅谈天地,踌躇满志,许下这一年的期许。憧憬之下,忐忑亦如影随形。巍峨雪山令人敬畏,高原则赠予我们“第一课”——头晕、失眠、心悸……我忧虑自己能否适应这里。而教学重任当前,所学与所教的错位、讲台经验的空白,更让心底怯懦暗涌。

  鼓鼓的行囊,满载着我的憧憬与忐忑。我带着它们,踏上了征程。所幸,雪山不曾辜负任何一颗赤诚之心,这一年的时光,最终给了我圆满的答案。

  藏族孩子眼中的“ABC”

  “只要去做,课堂原来没那么难。”这是此刻的我,想对一年前那个忐忑的自己说的话。

  初到学校,我便肩负起七年级3个班的英语教学任务,周课时达到24节。陌生的学科、繁重的任务、懵懂的学生,一切如同大山压顶。为站稳讲台,我倾注全力:请教当地教师、钻研教材、搜集资源……只为尽快熟悉教学,了解学生。

  当我渐入状态,却发现孩子们的心仍徜徉于山野牧场。课堂上,他们或窃窃私语,或神游天外,或昏昏欲睡,专注听讲者寥寥。这些孩子,有的从未上过小学,因义务教育才从农牧区来到县城,加之需同时学习汉、藏、英3门语言,本就薄弱的基础让英语学习难上加难。我深知,他们眼中的“ABC”是不同的,藏族孩子的英语课堂,绝不能简单移植现有教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是关键。

  于是,我把开学第一课设置为学唱《字母歌》,26个英文字母化作跃动的音符,孩子们跟着旋律自然地哼唱。一节课后,字母歌与认读已悄然掌握,课后教室里也常飘荡起哼唱声。会读会唱,更要会写。教授正确书写后,我设计了“字母迷宫”“你划我猜”等趣味竞赛,将孩子们的思绪牢牢吸引在课堂上。字母之后是单词,每次领读时,我都发现有孩子用发音近似的藏文标注单词读音——这往往是他们忘记读音前的“救命稻草”。于是,后续的单词学习,我制作了动画视频:用趣味图画诠释词义,结合读音,实现视听联动,加深印象。

  课堂上自然也少不了调皮捣蛋的身影,我时常与他们“斗智斗勇”,在充满活力的“较量”中碰撞出独特的师生情。就这样,我这个“外行”领着3个班的学生,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一路“过关斩将”,孩子们的成绩有了很大提升。

  支教行将结束。我自知自己并非印象中温柔知心的支教老师模样,课堂上更多是严肃——会为不写作业、不做笔记、不认真听讲而严厉批评学生。我也曾暗自揣测:“学生心中的我是什么样子?他们喜欢我吗?会不舍吗?”答案无从知晓。直到一次请假前布置作业,孩子们焦急地问:“老师,你要去哪?”“还回来吗?”得知我会回来,他们松了口气,嬉笑着开起玩笑。唯有课代表悄悄走上讲台,轻声说:“老师,如果你要走,一定要提前告诉我,我要送你礼物!”那一刻,暖流直抵心尖,温暖有了具象的形状。他们不知我何时离开,却始终怀揣着那份赤诚。我想支教便是以真心换真心。

  山路尽头的星光

  吉普车碾过崎岖的“72道弯”,这是我们通往村小的颠簸轨迹。教学之余,我们也走出校园,深入察雅县最偏远的村小——参与“阳光周末,情暖童心”送教下乡活动。从一小时车程的烟多镇小学,到4个小时车程的宗沙乡第二小学,我们的足迹几乎遍布察雅。沿途,巍峨雪山、湍急江水、漫天风沙、无垠牧场,以及穿透云层直射苍穹的日光,无不诉说着自然的壮美与神秘。置身这辽阔天地,我才真切体会到奉献雪域高原的意义——祖国的壮丽河山需要青年建设,山巅飘扬的五星红旗,更需一代代青年接力守护!

  颠簸的“72道弯”里,常伴有我晕车呕吐的狼狈。但当抵达群山环抱、雪山注视下的村小时,一切不适都被抚平。从预防青少年犯罪、传染病防控到节日民俗知识宣讲,我们讲课的内容和形式在变,教室里孩子们充满求知欲的眼神却始终如一。第二次前往香堆镇第二小学时,我们在师生期盼中,多方筹集了升旗服、理发工具、跳高垫等学校紧缺的物资。无论宣讲还是捐赠,我们都渴望将微光带到偏远角落的孩子心中。

  一次次下乡,最震撼我的,却是山路尽头本就闪耀的星光。桑布老师是香堆二小为数不多的青年教师,自毕业后便扎根于此,未曾离开。他说许多老师来了又走,而他不敢走,看着孩子们期待的眼神,怕所有人都走了,这雪山脚下的村子,就再没有书声了。高原风霜在他年轻的面庞刻下沧桑,这印记,正是他教育理想最熠熠生辉的见证。

  跃动歌舞中的藏东青春

  一年前夜幕下的激情畅想,如今已沿着时光脉络一一成真。国庆节与五四青年节,我们提前策划,带领察雅学子将横断山脉的回响谱成歌声,让澜沧江的波涛化作少年舞步,拍摄视频,献礼祖国,致敬青春;中秋、端午、六一等节日,我们设计特色活动,让孩子们沉浸于传统习俗与民族情感;国家安全教育日,我们则为边疆学子筑牢家国意识。支教,不仅在课堂,更在朝夕相处的点滴。这些活动,正是我们拓宽学生视野、启迪思维的窗口。

  然而,再盛大的歌舞也有终声,再长情的陪伴也终有挥别。

  曾经,支教回来的学姐跟我描述“离别时,哈达披成了婚纱的模样”,我只能从她怀念的神情中想象那份美好。而当属于我的告别来临,58个孩子簇拥在小小的讲台上,也将一条条象征祝福的洁白哈达挂满了我的颈间。我从未想过丝绸般轻盈的哈达,竟能堆积起如此沉甸甸的分量,这是一载师生情的厚重见证。

  一年支教情,一生雪域缘!此刻,那些被高原阳光晒得发烫的记忆碎片都无比清晰地涌现——黑板槽里积满的粉笔灰、拍照时争先恐后挤进镜头的一张张笑脸、喝不惯的酥油茶、村小操场上共舞的锅庄……它们共同熔铸成我生命中最独特的印记,深深烙在这片滚烫的热土上。

  当初许下种星星誓言的人,如今已伫立在浪拉山下、澜沧江畔,努力绽放为雪域高原最坚韧的格桑花。

  山水一程,我们后会有期!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更多精彩, 请下载中青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