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新作 | 辰龙关上民族魂(散文) 

    2 版

    2 版

    知道沅陵,因了两个人、一个故事和两则成语。

    两个人,一是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在沅陵的凤凰古寺;二是沈从文的散文《沅陵的人》。

    一个故事,辰龙关的少数民族同胞,为支持和帮助贺龙等红军连夜过辰龙关,留下诸多感人的故事。

    两则成语,一则是“老当益壮”,二则为“马革裹尸”。

    此行终于如愿以偿,踏浪沅陵,只为探寻曾震慑古今的“辰龙天下第一关”。

    飞机落在了怀化,驱车百里,沿娄(底)怀(化)高速过辰溪,顺沅水而行,一条弯弯曲曲的马路伸向两山断开的幽深隘口,一座雄伟的城楼屹立眼前,这便是仰慕已久的“北有山海关,南有辰龙关”的辰龙关。

    “辰龙关”这个名字充满了诗意与神秘感,让人联想到巍峨的山关、蜿蜒的河流或是古老的传说。辰龙关居于湖南沅陵县官庄镇境内,属常德与怀化的交界地带,在古代乃界亭驿的一部分,是由京都通向滇、黔、川等地的必经之路。

    在河流文明时代,沅水是中原通向云贵等大西南的一个重要通道,这条通道从楚国时代便已开始了。宋代重视陆驿建设,几乎与沅水并行,建立了一条从中原通向大西南的陆上驿道——湘黔大驿道。在这条驿道途中有许多关口,仅在沅陵就有辰龙关、马鞍关、芙蓉关、武胜关四大关口,其中辰龙关是湘黔大驿道由洞庭湖平原进入湘西山区的第一关,是中原通向大西南的一个最重要的关隘。

    或许隐藏于群山之间,山势险峻,云雾缭绕,辰龙关宛如一条巨龙蜿蜒沉睡。晨光初照,山关之上,金色的阳光穿透薄雾,洒在青翠的山林间,给这神秘的地方披上了一层梦幻的光辉。走在辰龙关的古道上,或许还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古道两旁,石砌的城墙斑驳陆离,见证了无数过往的行人与战马。偶尔,一阵风吹过,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音,在这山谷间回荡,难怪军事家们有“得辰龙关则得大西南”之说。

    辰龙关名声远播并非驿道,而是因了一场至关重要的大胜仗,连康熙大帝都甚为重视,并钦赐“天下第一关辰龙关”的美誉,与山海关并称“南北第一关”。

    远眺辰龙关,胸中便涌出壮怀激烈的情感。中国自春秋设驿站,以维持交通,辅助军事通信,西汉时期更以此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要想富先修路,殊不知在上千年前便有古人逢山开道遇水造桥了。尽管岁月风华模糊了史前斑斓,但雄关古道依然回响着曾经的马蹄铮铮,人笑茶香。

    据清同治年间《沅陵县志》描述:“辰龙关县东百三十里,关外万峰插天,峭壁数里,谷径盘曲,仅容一骑”。解说员指着关下4座风雨古桥,这是象征苗、土、侗、白4个民族的风雨古桥,它们相互簇拥,相得益彰,俨然一幅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江南春山图。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国,当年正是苗、土、侗、白这4个民族的族长,为了民族大义,为了乡民不再受叛军的欺辱,共商大义,引朝廷大军进山剿之,为此留下一段佳话。“天下第一关”正是因此得名。

    回望辰州之战,最为著名的是清朝大军平定三藩之乱中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大破辰龙关。

    清朝初年,康熙知道“三藩”势大必然会居心不良,反叛是早晚之事,尤其是吴三桂,早有必乱之心,为防患于未然,决定撤藩。果然,“三藩”之首吴三桂听说要撤藩,于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举兵谋反,打出“兴明讨虏”口号。随后杀死云南巡抚朱国治,进兵贵州,在贵州巡抚李本深、云南提督张国柱的响应下,逼得忠臣云贵总督甘文焜举家自尽。随后,叛军攻入湖南、进逼湖北,迅速形成了饮马长江的势头。

    战场上连连得手的利好形势,带动着吴三桂昔日部将纷纷响应,四川提督郑蛟麟、陕西提督王辅臣先后叛变。康熙十三年正月下旬,四川全境落入叛军之手。

    与此同时,广西孙延龄举兵控制全省,福建耿精忠发动兵变,并与台湾郑经联络合兵一处,也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

    短短数月,叛军势力已波及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福建、陕西、湖南及湖北南部。一时间,大清王朝完全丢失了江南战场的主动权。

    就在战争的天秤向叛军倾斜的关键时刻,吴三桂的本性让他迅速失去了战场主动。康熙十七年三月初一,67岁的吴三桂急急忙忙在湖南衡阳称帝,建立了吴周政权。此举,先是打破了他自己提出的“兴明讨虏”口号,众多叛军知道被吴三桂骗了。其实在吴三桂起兵之初就有人警告尚可喜等人,吴三桂早就被标注上“两姓家奴”的标签,再多一个“三姓家奴”的标签又何妨?所以尚可喜等一些将领一直在观望。于是叛军中以耿精忠、尚可喜、孙延龄、王辅臣等人纷纷倒戈,再投降大清。

    战场胜负即在瞬间,叛军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形下,忽然东风横扫西风,这让吴三桂急火攻心,知道人心尽散,大势已去。于公元1678年8月称帝不到5个月便一命呜呼。传其孙吴世璠继位,随派大将胡国柱镇守辰龙关。清康熙十八年正月,势如破竹的清朝大军将叛军从久据的岳州、长沙、衡州一带打溃,叛军全线崩溃,清朝大军乘胜西进。3月,叛军退至辰州依险要扼守辰龙关。4月,清朝贝勒察尼统军抵达辰龙关。

    辰龙关为辰州的门户,清军过不了这个关,就进不了辰州,也就无法通向云贵,直捣叛军老巢。当然如果走其他省份也可,但要绕道几千里,多上走几个月才能够到达。

    (下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