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3版)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佟星懂得了分享。他和伙伴们分享羽毛球拍、分享书籍,还分享学到的科学知识,因此,佟星从小就有格局、有思想,像个小大人。
这些优秀的家长,都是孩子心中的一束光,照亮了孩子们的成长之路。也给我们每一个家庭,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为作家们的巧妙构思导航
叶梅是一位众所周知的人文情怀作家,她的散文,总是情深意长,可读性极强。而她的小说创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跨越了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到改革开放40多年,每个时代都能挖掘出具有正能量的代表人物形象。《北斗牵着我的手》这部儿童小说,又是她小说创作的另一大突破。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这部小说的多个方面都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融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读起来趣味横生。我们跟着大冬的外公观天象,跟着大冬的爸爸走进北京天文馆;和大冬在佟星的生日宴会去听佟星爸爸的“西昌故事”,又跟着佟星了解“三个第一”,弄清了“北斗”得名的由来……
这些知识的讲解方式很多,有“外公”的讲述,有同学的聊天对话,有老师的课堂提问,生日宴会和电话中佟星爸爸的讲解,也有梦境的表述……这一切,都得益于叶梅对故事情节的巧妙构思和精心安排。
其二,贴近心灵的个性塑造,刻画出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活。这里的每一个小孩,都各有特点。比如牛大冬,聪明,热爱科学,好胜心强。最初,他是暗中和佟星比成绩,一次数学考试终于比佟星多两分,就很自信了。然而,佟星却在跑步中拿了第一名,而他自己仅拿了第四,这又让他心里不爽,他一直暗中把佟星当“冤家”。可是,他也不是一味地固执,当他去到佟星家借羽毛球拍,发现了佟星爸爸原来是火箭发射工程师这个惊人的事实,他不知不觉中和佟星成了好伙伴,两人一起做实验,成了分享秘密的好朋友。
佟星的形象,相对比较完美,作为留守儿童,他依然具有孩子的天性,看到别家的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他也有些落寞。但他自我管理能力强,善于读书学习,心态非常阳光。还有康康、铁旦、曹刚等,每一个孩子都有各自的可爱之处,当然,也有孩子成长过程中固有的天性。
佟星爸爸的出现,很显然,是为了给我们普及西昌和北斗卫星的有关知识。可是,叶梅老师对这个人物的塑造却很有个性,在和孩子们相处和交流的一些细节中,佟星的爸爸的形象那样有血有肉,生动可感。首先,在见到他之前,读者可能会和大冬一样想象这位火箭发射师的“大高个儿、身材魁梧、戴一副眼镜”的高大、儒雅的科研工作者形象。然而,一个“快递员”的形象的出场,和想象中的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给故事带来曲折起伏。特别是大冬“叔叔您不用进来了,东西就放在这儿,我们来拿”的话语,直接把他当成快递员的描写,为文章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性。
以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见长的叶梅,几年前,竟然进军自然科技领域,写出了让人震撼的长篇报告文学《粲然》,再现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造过程中的众星粲然。那些感人的瞬间,那些鲜活的形象,再次让人耳目一新。叶梅说,她十几岁开始广泛地阅读中外名著,并开始文学创作;而为了写好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她采访了上百位科学家,阅读了成山的科技著作。这一切,又成为《北斗牵着我的手》这部儿童小说的丰厚积淀。
《北斗牵着我的手》这部佳作,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文学创作需要全方位的积累,包括广博知识的积累,多姿多彩的生活积累,还要有诸多创作方法的积累。需要我们走进多样的生活,也要广泛读书,从生活中,也从书中,去感受不同人的喜怒哀乐,我们才能笔下生风。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