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咏不归(散文)
井冈山大学学生 张书玉(22岁)
来源:青年作家报
(2025年01月07日 08版)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有人把由一种感觉引起的另一种感觉称为通感,诸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似的”。咏而归,化用通感,就似有歌在风里,有歌在吹。
今晚明月照高楼,我沿着窄而暗的楼梯往上走,透过楼梯尽头的小门和月光撞了个满怀。到了天台上,只觉得四下都笼罩在“遥看近却无”的薄纱里,这是黏稠的月光。我心旌摇曳,念叨着孔子千年前的教诲“亦各言其志也”,想从里面咂摸出点生活的味道来,最后却打着拍子哼起了歌。
哼的第一段小调子,引得思绪攀爬到泰山上。
云盘雾绕,聚聚成雨,泰山十八盘若一段银线,细窄而绵延不绝。泰山石以“雄伟”见长,那么连缀其间的山路在遒劲笔墨绘出的石壁映衬下,倒像佳人随风而动的裙裾,娉娉婷婷地缓步而前,袅袅娜娜地揉进雾里。此时的水汽更像是一道囚笼,天也低了,远方也不见远了,左手边山壁举目上眺不见顶,右手旁悬崖极目下望不识底。
常登山的人也知道,山路落雨更是“欲度愁攀援”,令无数欲尝“一览众山小”的旅人只叹息“行路难”。此时泰山有雨可“浴”,山风可“吹”,只欠一人“咏而归”。
云雾里一声号子出现了,惊地弥漫的水汽都散了不少。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号子单薄但嘹亮,像一根细丝,薄而不断,于是乎雨里扎进了一把尖刀。一开始声音是邈远而又嘶哑的,听起来倒像是两片铁片在摩擦,骤然挑高的音调,只一声,转瞬又坠入崖底。我几乎恍惚,站在绳索边发愣,几乎都要怀疑是雨声磅礴骤入耳朵引发的幻觉。在看不到的地方响起,复而落下。
显然,这突如其来的号子声惊动地不止我一人,游人都抬头,声音还是不紧不慢,骤而又消失了。
雾气稀薄了,有人影走近了。远远的若隐若现的人影仿佛提着两柄大刀,唱着战歌,云雾缭绕的城池在他身后分崩离析……渐渐地走近了,幻想剥离后只是一位挑着扁担的老人。黝黑干瘦,一手在前托担头,一手在后托担尾,手里拿着只剩几口水的矿泉水瓶,踩着塑胶拖鞋,从山道上疾驰而下。因为雨的缘故,头发还湿答答的滴着水,歌声依旧嘹亮。这是古往今来久存于高山上的职业,用肩膀挑出泰山繁华的一群人——挑山工。
他还是吟着口音浓重的调子,尾声拖得很长很长,声音在山壁间回荡,然后化在雾气里,我怀疑这里的每一寸泥土都会唱这样的歌,毕竟它们已无言倾听多年。这首听不懂的歌让我想起了黄土高原的腰鼓,因为有人说过百姓的喜和悲都是最浓烈的,这是几乎无修饰的、原始的情感,在倾听者心里几乎是横冲直撞地呼啸而过,腰鼓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这号子是踩着岩壁披云烟。
那披风带雨的身影没有向我们走近,而是继续唱着歌从一边的小道下山了。直到背影消失在雨里,号子的尾声还在山间绕啊绕,仿佛一只看不见的手攥住了我的帽子飘带,过了好久才松开。沐雨乘风,乘阶而下,就像陶公吟咏“归去来兮”,这位远去的老先生更是“无咏不归”。
挑山工的调子在耳边远去了,我好久才回过神来,凝了凝神,天边的月还是那弯月,勾起我头发的风还是那阵风,我还是在天台上。
因为位置太高,耳边风在呼啸。风势很紧,刮的我的头发就像水中无根的浮萍,这样拂在脸上,像微凉的手掌,像蓬莱岛上绵延不绝的浪。
《山海经·海内北经》中记载:“蓬莱山在海中,上有仙人,宫室皆以金玉为之,鸟兽尽白,望之如云,在渤海中也。”从齐威王开始,到秦皇汉武求仙活动热潮迭起,让蓬莱更是带上了玄秘的影子。
在有“海上仙岛”之称的蓬莱长岛,狭长的海岛宛如汪洋上的一尾游鱼,也不难联想到,岛下面是否有神兽赑屃托着这座“神仙府”。四方仰慕这世外桃源的游人从全国各地而来,在海岛的原生态渔家短暂的安了家,而我的暂住地恰好选在了老城墙一带。
七月流火,地上炙热渐消,这海中小岛确实清凉怡人,每天的潮汐都将骨头里的烦闷洗去,哪怕立在烈日下也不觉炎热了。老墙根下,只有夏日不疲倦的蝉鸣,仔细一听则不然,夹杂在风里的,还有另一种吟咏。
岛上多雨,四季海棠开的竞相吐蕊,在盘虬卧龙的连片海棠树下,一个扇着蒲扇老头陷在房檐下的藤树椅里,头顶是大片海棠花。他小声哼唱,语音含糊,甚至连调子也不明显,夏末的静谧把人们最细微的情绪放大,偶尔远处海浪滔滔,海风习习。
我在墙根下假意戳含羞草,实际在偷偷观察。老人的声音有些嘶哑,哼出来的调子里,音节和音节也是密密的连着,好像嗓子里含着一口经久不化的糖浆。我想起了我的“老烟枪”二爷爷,可惜他老人家早已魂归天地,再听老人家的吟唱,蜜糖都成了黄连。
摇扇子声渐渐缓了,哼唱的声音也越来越低,成了一段喃喃地呓语,老人家是困了。我在这待了一下午,墙根的一片含羞草都遭了殃,草丛里的蟋蟀唱着歌回家,我也该回宾馆了。
还没等我走出两步,身后一声吆喝,一瞬间我汗毛倒竖,好像亲眼见了一棵沉寂多年的树在无人知晓的时候抽出了一枝新芽。是老人在梦中惊醒,又继续哼起了他的歌。这段意义不明的哼唱给我一种泰坦尼克号撞在冰山上的感觉,在一个路过的听者心里,一阵无声的巨响后,冰碎了一地,虽然只有一个背影一把蒲扇,只是一个老人的随意哼唱。
不知过了多久,含羞草都已经不再害羞,墙根边上的布满青苔的石阶顶上出现了一抹红,红色发带上露出一张脸来。一个穿着红布褂子的小人手里握着一把花,这太过茂盛的花她的手几乎握不住,还掉了一支在地上,她弯腰去捡,不慎又掉了一支。
我目睹了小姑娘拾花的全过程,只听见她嘴里念念有声,是和老人一样的调子,但是语句破碎,似乎只是无意识地跟着哼唱。然而在这份天真稚嫩的声线下,调子里的悲凉不见了,只剩下一派的无邪。苍老和纤细的声音盘绕在一起,好像一个人暮年回首自己的一生。
风继续吹,老人哼,稚子和,蝉鸣响,海滔滔。静谧持续了一会儿,小姑娘奔到老人身边,摇了摇藤椅,说了几声耳语。老爷子笑呵呵地拉着她说了几句什么,把蒲扇塞给她,转身背起她缓缓地扶着墙顺着小姑娘来时的石阶下去了。小姑娘手里攥着蒲扇,另一只手还握着花,随着下楼梯的一颠一颠花掉了一地。两个身影走远了,歌声转啊转,弥漫在海风里,风吹动地上的花,吹动树上的海棠,风吹出意义不明的调子,风一直吹。
耳边的浪涌声远了,我的思绪又回到了眼前的天台。突然觉得我应该想起一点什么,就伸手在思绪里抓,突然想起来是老人托着孩子的手,这感觉就像从天边的云里扯下了一块温柔的棉花。
儿时回家的路上,我也牵过这样一双温暖的带我回家的手,也有人背着我慢慢往家走,嘴里哼着我最喜欢的儿歌,就在一个像今天一样有月亮的夜晚。
月满了,夜晚了,嬉戏的孩子散了,被父母领回家了。
畅快淋漓玩耍过后骤然的安静,连大人都不能马上适应,遑论是小孩子。年幼的我眨眨眼、瘪瘪嘴,眼泪就要掉下来了,我要用我最原始、最稚嫩的手段来延长这份快乐。但我还没来得及哭出声,就被背到了背上,熟悉的淡淡的洗衣粉味道圈住了我,我吸吸鼻子,抱住了妈妈的脖子。
熟悉的儿歌响起来了,妈妈背着我一边慢慢地走,一边轻轻地哼唱,今晚陪我回家的,是妈妈和她口中采蘑菇的小姑娘。
月光照亮了没有路灯的街,流过的风都慢下来了,我在她背上晃悠小腿,影子也跟着晃。妈妈的儿歌陪我走过了长长的路,途经我高二的一个晚上。那时候我为学习压力伤神,她趁周末的晚上陪我出门散心,迎面而来的婴儿车里放着《小海螺》的音乐,我和妈妈同这童年的记忆擦身而过。在夜晚的宁静中,妈妈突然凑到我旁边小声地唱了两句采蘑菇的小姑娘,然后我们两个凑在一起笑。回家的路长长,月光也亮,我们笑得打晃,影子也晃,风吹得那两句歌声也在晃。
风吹动楼下的树沙沙作响,我拢了拢衣服,抬头看月亮。
夜半有风,但晴无雨,蝉鸣阵阵,只是太安静了。于是我开口哼唱,抬手在空中虚弹,做弹钢琴状,仿佛空中有琴音与我的哼唱和鸣,是德彪西的《月光》。一个难得有月亮的晚上,和风望月时,我想起了旧时记忆里的一首首歌,来自巍巍泰山的破风之歌,飘摇在蓬莱岛的似呓似歌,还有今晚月下的哼唱之歌。这一切好像回到了几千年前,“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借月色牵线搭桥,我慢慢嚼出了一点生活的味道,在有风吹过的每一个日子里,至味在于“咏而归”,大笑一声,然后咏歌离去。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有人把由一种感觉引起的另一种感觉称为通感,诸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似的”。咏而归,化用通感,就似有歌在风里,有歌在吹。
今晚明月照高楼,我沿着窄而暗的楼梯往上走,透过楼梯尽头的小门和月光撞了个满怀。到了天台上,只觉得四下都笼罩在“遥看近却无”的薄纱里,这是黏稠的月光。我心旌摇曳,念叨着孔子千年前的教诲“亦各言其志也”,想从里面咂摸出点生活的味道来,最后却打着拍子哼起了歌。
哼的第一段小调子,引得思绪攀爬到泰山上。
云盘雾绕,聚聚成雨,泰山十八盘若一段银线,细窄而绵延不绝。泰山石以“雄伟”见长,那么连缀其间的山路在遒劲笔墨绘出的石壁映衬下,倒像佳人随风而动的裙裾,娉娉婷婷地缓步而前,袅袅娜娜地揉进雾里。此时的水汽更像是一道囚笼,天也低了,远方也不见远了,左手边山壁举目上眺不见顶,右手旁悬崖极目下望不识底。
常登山的人也知道,山路落雨更是“欲度愁攀援”,令无数欲尝“一览众山小”的旅人只叹息“行路难”。此时泰山有雨可“浴”,山风可“吹”,只欠一人“咏而归”。
云雾里一声号子出现了,惊地弥漫的水汽都散了不少。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号子单薄但嘹亮,像一根细丝,薄而不断,于是乎雨里扎进了一把尖刀。一开始声音是邈远而又嘶哑的,听起来倒像是两片铁片在摩擦,骤然挑高的音调,只一声,转瞬又坠入崖底。我几乎恍惚,站在绳索边发愣,几乎都要怀疑是雨声磅礴骤入耳朵引发的幻觉。在看不到的地方响起,复而落下。
显然,这突如其来的号子声惊动地不止我一人,游人都抬头,声音还是不紧不慢,骤而又消失了。
雾气稀薄了,有人影走近了。远远的若隐若现的人影仿佛提着两柄大刀,唱着战歌,云雾缭绕的城池在他身后分崩离析……渐渐地走近了,幻想剥离后只是一位挑着扁担的老人。黝黑干瘦,一手在前托担头,一手在后托担尾,手里拿着只剩几口水的矿泉水瓶,踩着塑胶拖鞋,从山道上疾驰而下。因为雨的缘故,头发还湿答答的滴着水,歌声依旧嘹亮。这是古往今来久存于高山上的职业,用肩膀挑出泰山繁华的一群人——挑山工。
他还是吟着口音浓重的调子,尾声拖得很长很长,声音在山壁间回荡,然后化在雾气里,我怀疑这里的每一寸泥土都会唱这样的歌,毕竟它们已无言倾听多年。这首听不懂的歌让我想起了黄土高原的腰鼓,因为有人说过百姓的喜和悲都是最浓烈的,这是几乎无修饰的、原始的情感,在倾听者心里几乎是横冲直撞地呼啸而过,腰鼓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这号子是踩着岩壁披云烟。
那披风带雨的身影没有向我们走近,而是继续唱着歌从一边的小道下山了。直到背影消失在雨里,号子的尾声还在山间绕啊绕,仿佛一只看不见的手攥住了我的帽子飘带,过了好久才松开。沐雨乘风,乘阶而下,就像陶公吟咏“归去来兮”,这位远去的老先生更是“无咏不归”。
挑山工的调子在耳边远去了,我好久才回过神来,凝了凝神,天边的月还是那弯月,勾起我头发的风还是那阵风,我还是在天台上。
因为位置太高,耳边风在呼啸。风势很紧,刮的我的头发就像水中无根的浮萍,这样拂在脸上,像微凉的手掌,像蓬莱岛上绵延不绝的浪。
《山海经·海内北经》中记载:“蓬莱山在海中,上有仙人,宫室皆以金玉为之,鸟兽尽白,望之如云,在渤海中也。”从齐威王开始,到秦皇汉武求仙活动热潮迭起,让蓬莱更是带上了玄秘的影子。
在有“海上仙岛”之称的蓬莱长岛,狭长的海岛宛如汪洋上的一尾游鱼,也不难联想到,岛下面是否有神兽赑屃托着这座“神仙府”。四方仰慕这世外桃源的游人从全国各地而来,在海岛的原生态渔家短暂的安了家,而我的暂住地恰好选在了老城墙一带。
七月流火,地上炙热渐消,这海中小岛确实清凉怡人,每天的潮汐都将骨头里的烦闷洗去,哪怕立在烈日下也不觉炎热了。老墙根下,只有夏日不疲倦的蝉鸣,仔细一听则不然,夹杂在风里的,还有另一种吟咏。
岛上多雨,四季海棠开的竞相吐蕊,在盘虬卧龙的连片海棠树下,一个扇着蒲扇老头陷在房檐下的藤树椅里,头顶是大片海棠花。他小声哼唱,语音含糊,甚至连调子也不明显,夏末的静谧把人们最细微的情绪放大,偶尔远处海浪滔滔,海风习习。
我在墙根下假意戳含羞草,实际在偷偷观察。老人的声音有些嘶哑,哼出来的调子里,音节和音节也是密密的连着,好像嗓子里含着一口经久不化的糖浆。我想起了我的“老烟枪”二爷爷,可惜他老人家早已魂归天地,再听老人家的吟唱,蜜糖都成了黄连。
摇扇子声渐渐缓了,哼唱的声音也越来越低,成了一段喃喃地呓语,老人家是困了。我在这待了一下午,墙根的一片含羞草都遭了殃,草丛里的蟋蟀唱着歌回家,我也该回宾馆了。
还没等我走出两步,身后一声吆喝,一瞬间我汗毛倒竖,好像亲眼见了一棵沉寂多年的树在无人知晓的时候抽出了一枝新芽。是老人在梦中惊醒,又继续哼起了他的歌。这段意义不明的哼唱给我一种泰坦尼克号撞在冰山上的感觉,在一个路过的听者心里,一阵无声的巨响后,冰碎了一地,虽然只有一个背影一把蒲扇,只是一个老人的随意哼唱。
不知过了多久,含羞草都已经不再害羞,墙根边上的布满青苔的石阶顶上出现了一抹红,红色发带上露出一张脸来。一个穿着红布褂子的小人手里握着一把花,这太过茂盛的花她的手几乎握不住,还掉了一支在地上,她弯腰去捡,不慎又掉了一支。
我目睹了小姑娘拾花的全过程,只听见她嘴里念念有声,是和老人一样的调子,但是语句破碎,似乎只是无意识地跟着哼唱。然而在这份天真稚嫩的声线下,调子里的悲凉不见了,只剩下一派的无邪。苍老和纤细的声音盘绕在一起,好像一个人暮年回首自己的一生。
风继续吹,老人哼,稚子和,蝉鸣响,海滔滔。静谧持续了一会儿,小姑娘奔到老人身边,摇了摇藤椅,说了几声耳语。老爷子笑呵呵地拉着她说了几句什么,把蒲扇塞给她,转身背起她缓缓地扶着墙顺着小姑娘来时的石阶下去了。小姑娘手里攥着蒲扇,另一只手还握着花,随着下楼梯的一颠一颠花掉了一地。两个身影走远了,歌声转啊转,弥漫在海风里,风吹动地上的花,吹动树上的海棠,风吹出意义不明的调子,风一直吹。
耳边的浪涌声远了,我的思绪又回到了眼前的天台。突然觉得我应该想起一点什么,就伸手在思绪里抓,突然想起来是老人托着孩子的手,这感觉就像从天边的云里扯下了一块温柔的棉花。
儿时回家的路上,我也牵过这样一双温暖的带我回家的手,也有人背着我慢慢往家走,嘴里哼着我最喜欢的儿歌,就在一个像今天一样有月亮的夜晚。
月满了,夜晚了,嬉戏的孩子散了,被父母领回家了。
畅快淋漓玩耍过后骤然的安静,连大人都不能马上适应,遑论是小孩子。年幼的我眨眨眼、瘪瘪嘴,眼泪就要掉下来了,我要用我最原始、最稚嫩的手段来延长这份快乐。但我还没来得及哭出声,就被背到了背上,熟悉的淡淡的洗衣粉味道圈住了我,我吸吸鼻子,抱住了妈妈的脖子。
熟悉的儿歌响起来了,妈妈背着我一边慢慢地走,一边轻轻地哼唱,今晚陪我回家的,是妈妈和她口中采蘑菇的小姑娘。
月光照亮了没有路灯的街,流过的风都慢下来了,我在她背上晃悠小腿,影子也跟着晃。妈妈的儿歌陪我走过了长长的路,途经我高二的一个晚上。那时候我为学习压力伤神,她趁周末的晚上陪我出门散心,迎面而来的婴儿车里放着《小海螺》的音乐,我和妈妈同这童年的记忆擦身而过。在夜晚的宁静中,妈妈突然凑到我旁边小声地唱了两句采蘑菇的小姑娘,然后我们两个凑在一起笑。回家的路长长,月光也亮,我们笑得打晃,影子也晃,风吹得那两句歌声也在晃。
风吹动楼下的树沙沙作响,我拢了拢衣服,抬头看月亮。
夜半有风,但晴无雨,蝉鸣阵阵,只是太安静了。于是我开口哼唱,抬手在空中虚弹,做弹钢琴状,仿佛空中有琴音与我的哼唱和鸣,是德彪西的《月光》。一个难得有月亮的晚上,和风望月时,我想起了旧时记忆里的一首首歌,来自巍巍泰山的破风之歌,飘摇在蓬莱岛的似呓似歌,还有今晚月下的哼唱之歌。这一切好像回到了几千年前,“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借月色牵线搭桥,我慢慢嚼出了一点生活的味道,在有风吹过的每一个日子里,至味在于“咏而归”,大笑一声,然后咏歌离去。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