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西安并不能让我一开始就觉得她是长安。大唐不夜城的喧嚣,大唐芙蓉园的奢靡,小寨的高楼大厦和人山人海,还有秦兵马俑的人头攒动,这一切都让我觉得西安与长安像是割裂的两个城市。
出生于陕南小城市的我们,虽然与西安的地理距离很近,但实质上对这座城市也并不了解。在中学期间我的心中,西安只是离我们很近的省会,是教育资源很好的大城市,是时尚繁华的现代大都会,但独独不是书里有着“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杨贵妃的长安,不是“秦川雄帝京,函谷壮皇居”的雄伟帝都,也没有给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的壮观之感。
曾经几次去西安旅游,年幼的我很难在人山人海的热潮中感受到长安古城千年吹拂的风和屹立不倒的古朴肃穆,留下印象的只有景点里的人潮涌动,还有那里的夏天炎热到能够煎鸡蛋的温度。
转机是一次旅行途中在西安的短暂停留。
由于中转时间短暂,我们没有奔向热门景点,而是选择在城墙边上的小公园和小巷子里转悠。转累了,就随意找了家路边的面馆,几个人坐下来点了几份不同种类的面。
西安的夏天,风也是干热的,但是居民区的巷子两旁栽满了梧桐树,粗壮的树干上有着很大很茂盛的树冠,铺散开来,遮住了阳光。地面上洒满了透过树叶缝隙射下来的小光斑,在田字格铺成的旧人行道上像一个个小太阳。马路两边的房子不高大也不古朴,只是因为居民区年久失修有一种旧旧的、灰扑扑的感觉。
这是一家很小的店,没有空调,风扇吱呀吱呀地响。伴着店主夫妇带着关中口音的问候,面前被端上了比自己的脸还大的碗。我们一手拿着蒜、一手拿着筷子吸溜面条,吃得呼哧呼哧的。
吃着这碗面条,我忽然想到几千年前长安城里的人,他们是不是也像我们这样,或蹲着或坐着,吸溜着一大碗筋道的面条,等着去梦想中繁华的长安城里大展身手。街边来来往往的人,有的匆匆赶路,有的和熟人们打着招呼,问着“今天吃饭了吗”这种千百年来的寒暄“万金油”。
从未想到,历史的厚重感通过这一碗面、一阵风,从千百年前穿梭而来,扑在了我脸上。
后来,姐姐在西安上了高中,再后来我又在西安上了大学。13朝古都长安终于从书本中缓缓走出,落在了我的眼前。
上大学后,我闲来无事便去大兴善寺和香积寺走一走、逛一逛。一开始去大兴善寺,说真话是去求神拜佛的。人们脚步缓缓,拿着几捆香走到佛像前,虔诚地低下头闭上眼。阳光照在香炉上,空中飘起一阵一阵的白烟,在光的照射下,烟雾都有了形状。透过烟雾,佛像和寺庙好像更添了一份古朴和威严。
我去过很多地方的寺庙,长沙寺庙的放生池里能看到很长很大的鲶鱼,草丛里有遍地的鸽子咕咕叫着,胖的只能一撮一撮脖子向前跳;福建的寺庙生活化且随处可见,那里的寺庙像是公园,一步一寺;武汉的寺庙是隐于高楼大厦之间的,黄色的寺庙和周围直入云霄的现代大厦相对比,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感。
但没有一处寺庙曾带给我西安寺庙的感觉。
叶子绿了又黄,在我眼中,大兴善寺已不再是我初见它时隐藏在烟雾后朦胧肃穆的模样,逐渐开始生动起来,但底色仍是沉稳与厚重的。
寺庙也让我对西安有了更多维度的认识。提起这座西安古都,包括我在内很多人第一时间想起的大概是寺庙这样的老建筑,雕花的内壁,端坐着的脊兽,微微上翘的屋檐和屋檐下挂着的铃铛,多么古朴典雅。但大兴善寺其实在小寨赛格广场的后方小道里,前面是烟火气和熙熙攘攘的人群,后方却是静谧悠闲的寺庙,静静地升腾着万千信徒供奉的烟火。从原力场拐进旁边的小巷,走向大兴善寺的路程中,人声就渐渐隐去,直到走进大兴善寺里,万籁俱寂,把市中心的吵闹全部隔绝在外。空气中是香火的味道,猫咪在佛前的蒲团上懒洋洋地伸懒腰。晴天阳光斜射下来,人们就在步道边上的长凳上晒太阳或者慢悠悠地走着,时不时逗弄一下趴在大字前面翻滚的小猫,悠闲惬意。
寺庙就像是几千年前远行取经而归的玄奘,坐在闹市喧嚣之中,渐渐与烟火气相融合,构成了长安城的城市历史风貌。
我们很难去触摸、去感受几千年前的长安是何种模样,但从西安的大街小巷、绵延的城墙和伫立的古建筑中,十三朝古都长安的文化像酒香,酿成了寸寸甘甜。身处其间,细致感受与生活的人,才能咂摸出其中滋味。我想,长安城的历史文化更像是风,从千年前吹来,带着城市古朴的文化,人民的豪爽,还有大唐盛世的开放包容。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