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电视剧《小巷人家》中,庄、林两家人的邻里友情和亲情被深刻演绎,时代洪流推动两家人,尤其年轻人从一条苏州小巷走向不同的远方。木心在诗中说“从前书信很慢,车马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令广大观众深受触动的,正是邮局与信件、电话本与公用电话、传呼机与电报这些“从前慢”,让他们始终保持联系,珍藏对彼此的纯真印象和真挚情感。
从影视剧作回眸昨日、审视当下,我们不断见证信息媒介发展变迁,它正时刻改变我们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和维系,同时默默塑造着我们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与界限。从纸张转向电子、从现实转向虚拟的过程中我们也难免疑惑:数字时代的我们究竟成为了什么?人们彼此的感情更亲近了吗?
著名媒介传播学家约翰·彼得斯立足专业视角,大胆将这个问题从人文科学推至自然科学领域寻找答案。在《奇云:媒介即存有》(以下简称《奇云》)一书中他指出,媒介不是任人摆布的“工具”,而是我们“存在”的证据。
从《黑客帝国》的“母体”到《流浪地球2》的“数字生命”,我们通过艺术创想数字技术对现实与人格的复刻;从AlphaGo到ChatGPT、文心一言,我们在技术进步中讨论人机博弈的尺度与边界。公众总对“数字化未来”充满好奇和展望,正是因为随着个体“现实身份”被多重网络“虚拟身份”所取代,人际交往开始跨越时空而不必面对面,黑客袭击、网络诽谤与暴力也纷至沓来……彼得斯认为,当互联网改变人们传统的生活交往模式,我们亟须关注的其实是“如何在相互绑定中共同生存”。
《奇云》不是枯燥的专业书,却从多维度深刻阐释着人与社会、技术与自然的哲理。彼得斯引领读者看到,海洋、空气、烟火乃至“人造物”如网络、平台、算法,它们本质上都是媒介,都曾在一段时期内定义了“人”存在的痕迹。他坚信“万物为媒”的宗旨,对媒介的定义展开泛化解读,令人耳目一新——
远古的海洋与大气是友好的媒介,鲸类与人类正是因为浸润在各自“无形”的媒介环境中,才调整进化出相似的交流模式和殊异的感官系统,这就是“媒介生态学的核心话题”。
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的火是媒介,农业发展、工业变革、大众娱乐和狂欢其实都离不开对火的操纵。在使用火的过程中,我们逐渐锻炼出“提前规划、维护秩序以及三思而后行的能力”,探索出人类文明秩序中纪律与约束的关键特征。
天空中的奇云是媒介,人类文明都是在昼夜更替中确定季节与历法,从而确定了时间流逝的速度。钟表、灯塔等媒介帮人们统一时间尺度,让我们形成“时间共识”,探索计算和度量。
彼得斯的总体观念是,海洋、烟火、奇云等媒介都在潜移默化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也通过学习不同媒介特质,让自然媒介随着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共同发展变革。因此,当互连网加剧我们的“数字焦虑症”,我们不妨带着“自然经验”去解读网络时代和技术的变化——互联网与空中奇云本质无异,我们可以诗意地栖居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时空当中。
当然会有人对彼得斯的观点提出质疑:“你真的认为天上的云在对我们说话?”“奇云与火焰跟赛博空间有什么联系?”《奇云》一书中,有关人文与自然的奇妙隐喻难免给读者带来概念上的困惑,但彼得斯的深入解读则能让人看到媒介的共性。
海洋中的鲸以水为媒进行通讯,正如网络空间中的我们用0和1对信息进行编码交互。篝火引来群众的参与和热情,现代人熬夜看着电子屏幕,就如过去人们“围在篝火边”。天边奇云顷刻间便有万般变化,又与网络舆论何其相似?当热点话题观点形成规模、产生如浓云般的倾轧之势,我们又要如何感知舆论众声、在众说纷纭里拨云见日……
可以说,在众多学者反复讨论新媒介带来的“全新”挑战和机遇时,《奇云》另辟蹊径地指出古往今来众多媒介的相似性,提醒人们关注媒介的“悠久历史”与传承关系。当物联网、云计算、元宇宙开始改变生活,匿名性、信息泄露、数据挖掘让人恐惧时,我们不仅可以从技术及法律路径对其进行规训,还可以从文明、生态等视角展开宏观研判和反思,预测其未来走向和变数。
当下,我们身处一个极具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的“乌卡时代”,变动不居的数字媒介似乎加剧了这种紧张气氛。但彼得斯始终认为,若将这个时代置于历史长河之中,我们就能看到人类社会总是依托不同媒介一步步从诞生、发展走向枝叶繁茂、多元共生。
身处信息时代我们如何触摸媒介“奇云”?其实如诗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对“新媒介”备感迷茫焦虑时,我们可以警惕,但不必恐惧、不妨欣喜。其实万物有因,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媒介”总是或多或少带着“旧媒介”的影子。基于这一点,我们对新媒介的逻辑特征就有了更清晰的抓手和解法,在创新与驾驭的过程中,也就能更巧妙地把握个体对自然、对他者、对机器展开对话的尺度与深度了。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