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四月九日,在庐山的大林寺,白居易写了这首颇具理趣的赏花诗,而他从长安大老远来到江西,也和他写了赏花诗有关。
此前,白居易在都城长安,官居太子左赞善大夫。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他上表要求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政敌又找了个很无厘头的理由来攻击他:他的母亲在看花时不小心跌到井里,抢救不及溺死了。这些人从白居易写的诗里找到了“赏花”“新井”诗,就给他安了“不孝”的罪名,要求严加惩治。于是,他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到江州后的闲暇中,他和一帮朋友一起去游庐山,一行人中有士绅,也有僧人,一共17人。他们从遗爱草堂出发,游历了东林寺、西林寺、化城寺,登了香炉峰,晚间就住在大林寺。大林寺是个人迹罕至的幽静之地,“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白居易诧异于初夏时节,这里的桃花却刚刚开放,就即口吟了这首诗。
春天在哪里?春天归去后,又去了哪里?白居易给出了答案,在人们遗憾春天远离的时候,它却并没有离开,而是到了这寻常人走不到的地方。春天一直都在,只是人们不知道如何和它同住而已。
白居易的粉丝,或者说是“异代知音”苏东坡是理解他的。苏东坡在《望江南·暮春》下阕中写道:“微雨过,何处不催耕。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春色属芜菁。”当时节过了谷雨,农耕正忙时,婉转啁啾的百舌不再啼鸣,桃花李花也都已经谢了,却只见大片的芜菁菜花正在盛开,此时的春色是属于它的。韩愈《感春三首》之三曾写道:“黄黄芜菁花,桃李事已退。”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也说:“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苏东坡表面上化用了他们两位的诗句,精神内核上却和《大林寺桃花》一脉相承。这些诗句背后,是“无往而不乐”的超然,是“心安是归处”的旷达。
春天是什么?其实就是心头的美好感觉,是让心灵愉悦的乐土。换言之,让自己“心安”的归处,就是乐土,就是春天。
写完《大林寺桃花》的第二年冬天,白居易又被任命为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于次年到任。到了820年夏,他又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在忠州任期将满时,他写了一首《种桃杏》:
无论海角与天涯,
大抵心安即是家。
路远谁能念乡曲,
年深兼欲忘京华。
忠州且作三年计,
种杏栽桃拟待花。
写诗的时候,他还不知道自己要被召回长安任职,还在园中种杏栽桃,好等待她们开花呢。回到长安两年,他眼看朝中朋党相互倾轧,各地频繁发生兵乱,国事日非,就请求到地方任职。长庆二年(822),51岁的白居易被外放担任杭州刺史。告别长安去杭州赴任时,他写了一首《初出城留别》:
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去。
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
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在中唐那个时代,他到各地任职,其实是充满了颠沛流离、车马劳顿之苦的,但他仍旧以“心安是归处”的心态,奔向了遥远的南方。此后,他历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回到长任职秘书监、刑部侍郎。太和四年(830),59岁的白居易又被任命为河南尹,在洛阳他又写了一首《吾土》诗:
身心安处为吾土,
岂限长安与洛阳。
水竹花前谋活计,
琴诗酒里到家乡。
荣先生老何妨乐,
楚接舆歌未必狂。
不用将金买庄宅,
城东无主是春光。
水、竹、花、琴、诗、酒,这些美好的事物足以愉悦身心,不管长安还是洛阳,都是可以心安的家乡。就如春秋时的隐士荣启期和接舆一样,心安理得,自在快乐。也不用花大价钱买田宅,城东的春天是无主的,我到了就属于我了。
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这层道理的,明末清初诗人黄周星在《唐诗快》中点评《大林寺桃花》时就写道:“只恐‘此中’亦不能久驻,奈何!”意思是,虽然春天好像是转到了这里,可是还会从这里离去,那又怎么办呢?我们终是无法留住春天,只能徒唤奈何!
宋代有一位不知名姓的尼姑,因为写了一首关于梅花的诗,被人们广为赞誉,因此得了“梅花尼”的美称,他的《悟道诗》道:“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寻找春天的人历尽千辛万苦,在云雾笼罩的山中各处探访,也没发现春天的行踪。归来的时候,却看到梅花已开满了枝头。其实春天不用寻找,它就在人的心上,只是我们忙忙碌碌,红尘遮蔽了自在的心,没有发现罢了。这个春天,在梅花尼这里,就是代表真理的“道”。白居易的春天,也常驻在心里,于是随处都是可以安心的家。和梅花尼的诗句相比,只是换了一种表达而已。
饶有意味的是,白居易写完这首《大林寺桃花》之后,又在寺内随处参观,看见墙壁上写着萧存、魏宏简、李渤3人姓名的题诗,落款表明距此时已经将近20年了,他于是一边赞叹这里堪称“匡庐间第一境”,一边又感慨,从这里到山门处,沿着驿路走来,只有不到半天的路程,可是自从萧、魏、李3人游后,竟然将近20年没人再涉足,“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人们只顾在追名逐利中忙忙碌碌,空自感叹春天匆匆易逝,却不知道春天就在这里呢。
责任编辑:宋宝颖